一是立足乡土特征简化分类标准。将城市复杂分类调整为更易操作的版本,针对农产品秸秆、畜禽粪便等特殊废弃物设置专项处理通道。垃圾箱上采用图文结合+方言注音的方式制作彩色标签,配合实物样本展示箱,降低文化程度较低群众的认知门槛。
二是发挥关键人群带动作用。村两委干部、党员、乡贤能人等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村中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鼓励村中建立奖励制度,按分类纯度给予不同等级的物质奖励。建立村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将卖出废品所得资金转入村集体账户用于公益事业支出公示,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是融入生活进行协同创新。扶持能工巧匠利用回收物料进行创意再造,如用废旧农药瓶制作花盆、编织旧衣物成地毯等。对垃圾分类处理有序、优异的村庄给予道路硬化指标倾斜、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