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机关 温县党政门户网站
成文日期 2019年12月27日
标       题 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温县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温政办〔2019〕62号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温政办〔2019〕62号

 

 

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温县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

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及单位:

《温县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2月27日

 


温县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

攻坚战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8〕73号)、《中共焦作市委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焦发〔2018〕17号)、《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焦政〔2018〕20号)和《焦作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焦政办〔2019〕23号)精神,切实打好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严更高的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技术等标准,着力压减过剩和低效产能,全力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动能转换,加快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持续美丽实现双赢。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23 %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工业绿色发展理念普遍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全面实施,工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

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一)优化产业布局。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

2.主要任务:

(1)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煤炭消费减量目标任务、污染物排放等总量控制要求,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

(2)加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集中整治,限期进行达标改造,有序退出与主导产业发展冲突的企业。

(3)按照修订后的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要求,严禁承接不符合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的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

3.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牵头,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配合落实。

(二)大力推动重点行业布局调整。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和装备大型化。

2.主要任务:

(1)深入分析产业现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实施传统产业兼并重组、退城入园和优化布局,改变“小、散、乱”状况,加快实现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和装备大型化。

(2)大力推动铸造、炭素、耐火材料等产业整合,加快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县财政局配合落实。

三、加大过剩和落后产能压减力度

(一)严格行业准入。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全县原则上禁止新建、扩建单纯新增产能的产能过剩产业项目,禁止新增化工园区及化工企业。

2.主要任务:

(1)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时间要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将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列入禁止类清单(搬迁改造升级和产能置换项目除外)。修订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有序推进建材等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

(2)积极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快制定完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产业布局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制定我县化工、建材等重点污染行业规划环评,新、改、扩建重点行业项目应满足规划环评要求。原则上该类项目一律不准新建。

(3)严格环境准入,推进“五转三降三加快”。要针对产业集聚区的特色主导产业,以突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划框子、定规则、强基础。县发改、科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认真履行各自环境保护责任,珍惜有限的土地空间和环境资源禀赋,进一步强化环境硬约束,实现“五转三降三加快”。“五转”,即推动园区项目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由分散向集聚转变,产能和投资规模由小向大转变,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由低向高转变,产品由粗放向精细转变,产业链条由短向长转变;“三降”,即降低环境风险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率、降低危险废物产生率;“三加快”,即加快提升集中供热覆盖率、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使用率、加快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严禁新增低端落后产能项目,切实防范过剩和落后产能项目“改头换面”搞跨地区污染转移,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环评和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作用,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建设“天蓝、山青、水绿”的美丽温县。

(4)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原则上禁止新建、扩建单纯新增产能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传统煤化工(甲醇、合成氨)、焦化、铸造、铝用碳素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项目,禁止耐火材料等行业新建、扩建以煤炭为燃料的项目和企业。

(5)禁止新增化工园区,一律不批新建、扩建化工项目。

3.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牵头,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配合落实。

(二)加大产能压减力度。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全面淘汰达不到标准的落后产能和不达标企业。

2.主要任务:

(1)根据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依据相关标准,指导和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认真开展落后产能排查工作,全面淘汰退出达不到标准的落后产能和不达标企业。

(2)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要严格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取缔“地条钢”工作的通知》(豫政办明电〔2017〕126号)、《关于印发河南省打击取缔“地条钢”严防死灰复燃工作方案的通知》(豫化能办〔2018〕1号)等文件要求,落实“一机制、三制度”的长效监管机制,即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涉钢企业台账制度、“地条钢”制售企业主要设备监控制度和社会监督工作制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问责到位。

(3)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炭素、耐火材料、砖瓦窑、铸造等高排放行业淘汰标准。对不能达到相关标准、改造升级无望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停产限产、关停退出。

(4)淘汰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独立炭素企业,退出10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素企业。

3.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按职责分别落实。

(三)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彻底整治“散乱污”企业。

2.主要任务:

(1)将“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依法依规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行动,坚持分类处置,采取关停取缔、整改提升或搬迁入园措施。

(2)坚决关停用地、工商手续不全并难以通过改造达标的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可以达标改造的企业,逾期一律依法关停。

(3)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和巡查检查,实行拉网式排查和清单式、台帐式管理,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项目建设和已取缔“散乱污”企业向乡村转移、死灰复燃。2018年起,每年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回头看”,发现一起、取缔一起,凡被各级督导检查核查发现“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的,一律实施环境保护问责。

3.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配合落实。

(四)实施工业企业季节性生产调控。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不断深化工业企业季节性生产调控,严禁“一刀切”。

2.主要任务:

(1)全面落实《河南省绿色环保调度制度(试行)》,加大秋冬季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加强季节性调控督导检查,严禁采取“一刀切”。对评为绿色环保引领企业的,原则上不再实施季节性生产调控。

(2)结合全县产业结构和企业污染排放绩效情况,针对建材、铸造、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实施施季节性生产调控,将调控生产方案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并在排污许可证上注明。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企业,要提高季节性生产调控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未按期完成治理改造任务的企业,实施停产;重污染天气不适宜频繁启停的,鼓励企业纳入季节性生产调控。

3.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按职责分别落实。

四、强化工业节能减排

(一)实施工业企业煤炭减量替代。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力争全县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50%以上,控制在5万吨以内;完成全县所有洁净型煤加工中心取缔撤销任务。

2.主要任务:

(1)统筹煤炭消费减量短期和长期目标,重点压减化工、建材等行业低效产能,大幅削减煤炭消费量。

(2)严格落实《河南省耗煤项目煤炭消费替代管理(暂行)办法》,所有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一律实施煤炭2倍替代。

(3)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牵头,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配合落实。

(二)开展工业窑炉治理专项行动。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完成工业炉窑深度治理。

2.主要任务:

(1)全面排查工业炉窑。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紧密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以建材、化工等为重点,包括铸造、铝、砖瓦、耐火材料、防水建筑材料,化肥等行业,按照熔炼炉、熔化炉、烧结机(炉)、焙(煅)烧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炼焦炉、煤气发生炉等9类,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工业炉窑详细管理动态清单,摸清工业炉窑使用和排放情况。对未列入排查清单中的工业炉窑,全部纳入秋冬季季节性生产调控方案,实施停产。

(2)实施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全面淘汰环保工艺简易、治污效果差的单一重力沉降室、旋风除尘器、多管除尘器、水膜除尘器、生物降尘等除尘设备,水洗法、简易碱法、简易氨法、生物脱硫等脱硫设施,湿法脱硝、微生物法等脱硝设施。对达不到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或《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1066—2015)的工业炉窑,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分类提出整改要求,实施停产整治。自2019年1月1日起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实施停产整治。鼓励工业炉窑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周边热电厂供热。

3.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县市场监管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配合落实。

(三)实施重点企业深度治理专项行动。

1.时间节点:2019年年底前铝用碳素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2.主要任务:

(1)全面执行大气特别排放限值改造。2018年10月1日起,全县化工、工业锅炉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对未按期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的企业,依法实施停产整治。

(2)实施重点排污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县炭素行业(铝用炭素)全面执行超低排放标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煅烧、焙烧工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要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

(3)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①加强物料运输和生产工艺环节无组织排放治理。完成所有工业企业物料运输和生产工艺环节的无组织排放治理。粉状、粒状物料及燃料运输要采用密闭皮带、密闭通廊、管状带式输送机或密闭车厢、真空罐车、气力输送等密闭方式;汽车、火车、皮带输送机等卸料点要设置集气罩或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生产工艺产尘点(装置)应加盖封闭,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车间不能有可见烟尘外逸;料场路面要实施硬化,出口处配备车轮和车身清洗装置。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要对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对未按时按要求完成无组织排放改造治理的企业依法查处,并纳入秋冬季季节性生产调控限停产清单。②强化料堆场无组织排放整治。完成所有工业企业料堆场无组织排放整治,按照“场地硬化、流体进库、密闭传输、湿法装卸、车辆冲洗”的标准,对水泥、石灰、石膏、砂土、废渣等易产生粉尘的粉状、粒状物料及燃料实现密闭储存,实现“空中防扬散、地面防流失、地下防渗漏”。对达不到要求的工业堆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禁止使用。

3.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配合落实。

(四)实施VOCs专项整治。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VOCs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完成制药、橡胶制品等化工企业VOCs治理。

2.主要任务:

(1)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提高涉VOCs排放行业环境保护准入门槛,新建涉VOCs排放的工业企业要入园区,实行区域内VOCs排放倍量削减替代,并将替代方案落实到企业排污许可证中,纳入环境执法管理。新、改、扩建涉VOCs排放项目,应从源头加强控制,使用低(无)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加强废气收集,安装高效治理设施。

(2)加快推进涉VOCs企业治理。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等项目。完成所有涉VOCs行业企业VOCs治理。化工行业要参照石化行业VOCs治理要求,全面推进设备动静密封点、储存、装卸、废水系统、有组织工艺废气和非正常工况等工序治理,其他行业逐步推广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加强无组织废气排放控制,含VOCs物料的储存、输送、投料、卸料,涉及VOCs物料的生产及含VOCs产品分装等过程应密闭操作;反应尾气、蒸馏装置不凝尾气等工艺排气,工艺容器的置换气、吹扫气、抽真空排气等应进行收集治理。

(3)加强喷漆行业VOCs治理。全面取缔露天和敞开式喷涂作业。大力推广使用水性、高固分等低挥发性涂料,推广采用静电喷涂等高涂着效率的涂装工艺,喷漆、流平和烘干等工艺操作必须置于喷烤漆房内,使用溶剂型涂料的喷枪要密闭清洗,产生的VOCs要集中收集并导入治理设施,VOCs综合去除率要达到70%以上。对达不到VOCs治理要求的喷漆单位或生产工序,依法实施停产治理。

(4)开展生活源VOCs治理。2019年起,不得使用开启式干洗机。全面推广使用配备溶剂回收制冷系统、不直接外排废气的全封闭式干洗机,定期进行干洗机及干洗机输送管道、阀门的检查,防止干洗剂泄漏。

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温县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市场监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配合落实。

五、强化工业节水

(一)提高企业用水效率。

1.时间节点:持续推进。

2.主要任务:

(1)严格执行国家工业节水标准,大力推广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引导和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活动,持续提高化工、造纸和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用水效率。

(2)产业集聚区等工业园区应加快配套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满足集中供水条件下,工业园区内不再审批企业自备井,原有企业自备井应限期关闭停用。

3.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展改革委、县水利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配合。

(二)提升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水平。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2.主要任务:

(1)产业集聚区建成区域必须实现管网全配套,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必须稳定达标运行,同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加快推进其他各类、各级园区污水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2)排污单位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后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的,应符合集中处理设施的接纳标准。

3.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落实。

六、加强重金属行业企业综合整治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对全县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比2013年有大幅下降。

2.主要任务:加强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和环境监管,对废水废气处理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改造,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限制含重金属工业废水进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依法进行停产治理或关闭;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降低重金属排放量;严格控制新建涉镉等重点重金属排放的建设项目,坚决落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不满足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全面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3.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配合落实。

七、加快推进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一)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深入实施“三大改造”。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力争推广应用机器人20台以上,建设智能化示范生产线 10条以上。

2.主要任务:

(1)实施智能化改造,引导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生产环境差、安全风险高等关键岗位实施“机器换人”、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培育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智能制造设备。

(2)实施绿色化改造,对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机制,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3)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2020年年底前,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3.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配合落实。

(二)大力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

1.时间节点:到2020年年底实现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2.主要任务:

(1)全面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实现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强造纸、毛皮制革、电镀等水污染物排放行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

(2)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按照国家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工作。

(3)推进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

3.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县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别落实。

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和绿色制造业

(一)积极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

1.时间节点: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争取培育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2.主要任务:

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攻坚,以装备制造、食品药品、智能家居等重点攻坚产业为抓手,健全“一个行业、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分行业抓好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强核补链、提质增效、培育品牌,做优做强装备制造、食品药品、智能家居三大产业,提升全县产业竞争力。

3.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配合落实。

(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1.时间节点:2020年年底前党政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50%。

2.主要任务: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装卸设备,原则上新增公交车辆、市政环卫车辆全部实现纯电动化。

3.责任单位: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委、县交通运输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事管局、县城管局配合落实。

九、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

(一)严格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落实任务举措。工业企业是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责任主体,要抢抓机遇、积极主动,严格依法依规实施绿色化转型。县科技和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二)加强政策激励。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税收、绿色信贷、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统筹使用各类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符合条件的纳入示范项目给予支持。

(三)强化督促引导。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典型引导,推广先进地区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典型经验,对绿色化、智能化标杆企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制定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责任清单和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纳入环境污染攻坚战绩效考评内容。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和县直有关部门分别于每年1月10日、7月10日前将工作落实情况报县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负责汇总后报县政府。

责任编辑:温县党政门户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