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不井、郑利民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提案》已收悉,经商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温县分局、自然资源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温县始终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全国制种大县、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2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一、产业振兴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2014年,我县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7年底圆满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县确权到户面积349868.16亩,颁发确权证书77704本,2020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对温县开展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并认定为工作典型地区。2023年8月,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加强沟通对接,共享确权信息,协同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二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从2019年11月份开始,我县组织开展了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制定工作,于2020年6月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评审验收,2020年印发了《温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县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通知》(温政〔2020〕16号),形成了温县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成果,为我县集体土地统计、供应、交易提供了依据。三是做大做强“一种一药”特色产业。种子方面,紧抓中央关于“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重大部署的政策机遇,编制我县种业发展五年规划,成功争取中央种业大县支持资金3000万元(连续支持五年,1.5亿元),与全国种子龙头企业中国种子集团合作,共建制种大县,与河南农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河南农大(温县)小麦产业研究院。积极对接神农种业实验室,谋划建设小麦种业产业园,带动我县乃至河南省种业新发展。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小麦种子博览会,持续打造“温麦—中国种子”品牌,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小麦种子高地。目前,全县保持种子基地面积30万亩,年外销小麦种子1.5亿公斤,年产值6亿元左右。特别是面对今年“三夏”的严峻形势,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抓抢收、保种子”部署,入库种子1.3亿公斤,繁育材料1070万公斤,超额完成“以种保粮”政治任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怀药方面,2022年以来,我县坚持补短板、提效益、强品牌,扎实推进温县铁棍山药统购统销,与中国邮政合作托底收购温县铁棍山药,农民亩均增收3000余元,实现产业增效。同时,制定《加快推进“四大怀药”标准化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温县铁棍山药统购统销20件实事工作清单》,重组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建成全国最大的怀药种苗繁育车间,成功推动投资21.3亿元的万熙智慧农商场项目落地,争取怀药专项债资金1.5亿元,扎实推进怀药交易中心、怀药博物馆、怀药质量检测中心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建设,为统购统销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目前,全县拥有怀药合作社868家、怀药加工及销售公司696家,开发药品、休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160余种,怀药产业年收入近30亿元。
二、人才振兴方面
一是实施英才聚温计划。为进一步提升我县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根据省“1+20”人才政策、市“1+18”人才政策最新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完善了《关于实施“英才聚温计划”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温县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意见(审议稿)》《温县乡土人才认定和激励办法(审议稿)》,探索建立乡土人才认定、培养、激励机制,在引才方式上求突破、引才待遇上更优厚、留才服务上更精准,进一步健全人才政策体系,2023年共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7名。二是加快技术人才培养。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育高素质农民727人,其中温县乡村治理暨社会事业带头人村两委干部257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470人;围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2023年上半年完成技能培训2088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151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72人,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三是实施贤雁工程。发挥离任村干部作用,聘请身体健康、工作积极的离任村干部担任乡村振兴顾问、名誉村委会主任,实现新老班子同唱“一台戏”的良好局面,目前,已聘请300多名经验丰富的离任村干部担任乡村振兴顾问,与现任村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三、文化振兴方面
一是实施思想政治引领行动。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构建“县-行业-乡镇(街道)”三级宣讲网络,吸纳宣讲员115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六进”活动,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宣讲180余场,初步形成了“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劳模讲奉献青年讲担当”的宣讲特色,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二是打造乡风文明阵地。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文化长廊、文化墙等乡风文明阵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惠农行动,完善提升262个行政村文化广场、舞台建设标准,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51场,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47家。指导全县262个村建立完善“一约五会”,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指导各村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机制,常态化开展各类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引领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潜移默化引导群众提升文明素养、涵养文明新风。三是实施典型选树活动。广泛开展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充分发挥农村群众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倡树文明乡风,不断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3人入选河南省“乡村光荣榜”,11人入选焦作市“乡村光荣榜”,评选2023年度县级好媳妇、好婆婆、好乡贤等系列人物115名。
四、生态振兴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工程。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力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工程,加强协作配合,加快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23年27个村的供水和43个村的排水任务,排水方面,已累计投资3.98亿,完成污水主管网建设135个村,铺设管网约420公里,争取早日实现全县人民“喝上丹江水,用上水冲厕所”的目标。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我县今年对10个乡镇(街道)116个行政村约9525户户厕进行改造,其中整村推进村16个,共3925户。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做到任务明确、措施详细、责任到人。结合污水管网配套项目,加快实施户厕改造工作。对于不具备连接排污管网条件的村庄,不等不靠,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考虑采用不同改厕模式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户厕改造6499户,其中整村推进户厕改造3151户,占年度目标任务(3925户)的80.3%。三是抓好农村背街小巷硬化。科学统筹协调,紧抓当前施工的黄金期,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高标准开展背街小巷硬化工作,优先对已铺设过管网的村开展硬化工作。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背街小巷40个村的硬化工作,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4.1%。
五、组织振兴方面
一是持续加强队伍建设。针对软弱涣散村整顿工作,选派好第一书记,注重抽硬人、硬抽人,5名第一书记中,3名为科级干部。同时成立“专家顾问团”,抽调6个县直机关的12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组建产业发展、法律援助、农技服务等6个“专家顾问团”,一月一巡回指导,实行上下对接“双主动”、单位农村“双报到”、联动共享“双融合”等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变选派干部“单兵作战”为“组团攻坚”。二是开展晒承诺、拼作为、亮实绩活动。晒承诺,以村(社区)为单位,结合任期承诺,召开创星专项述职评议会,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面向广大党员群众作出承诺,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拼作为,乡镇(街道)党(工)委采取结对互助、导师帮带、调度推进、干部比武等措施,积极鼓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当作为,在“五星”支部创建中团结拼搏、实干争先;亮实绩,开展一月一观摩、一季一交流、半年一评比等活动,激励乡村两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展现工作成绩,提升工作质效,实现争先进位,推动创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下一步,我县将借助申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契机,发挥特色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三产融合为引领打造产业振兴,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打造生态振兴,以“三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为亮点推进文化振兴,以“五星”支部创建为载体推进组织振兴,以返乡创业为重点推进人才振兴,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沿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县。
温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