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政〔2012〕20号
温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创建目标任务,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以点带面,全县创建”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动力,以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规范落实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全面提升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县建立1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14个百亩高产示范方和5个超高产攻关田。超高产攻关田小麦、玉米亩产量目标分别为800公斤、900公斤,百亩示范方小麦、玉米亩产量目标分别为700公斤、850公斤,万亩示范片小麦、玉米亩产量目标分别为600公斤、750公斤,力争全县实现小麦亩产550公斤、玉米亩产600公斤;到2015年,力争全县实现夏秋两季亩产1200公斤以上。
三、实施内容
(一)科学规划
各乡镇在规划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百亩高产示范方和超高产攻关田时,要选择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粮食增产潜力大、集中连片且交通便利的地块。
﹙二﹚集成技术
一是推广高产稳产品种。根据全县农业生产条件确定适宜的主导品种。小麦重点推广豫麦49—198、平安8号、矮抗58、周麦22等优质高产品种,玉米重点推广郑单958、浚单20、浚单26、中科11等高产优质杂交玉米品种,全县主导品种推广普及率达到100℅。
二是推广高产栽培技术。要本着资源节约、节本增收、高产优质原则,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小麦重点规范落实“统一品种、深耕还田、精播机播、配方施肥、保健栽培”五项主推技术。玉米重点规范落实“种子包衣、合理密植、分期施肥、病虫综防”四项主推技术。
三是推广综合防控技术。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加大重大病虫草害防控力度,切实减少粮食生产损失。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尽早制定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根据病虫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配套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农药市场监管,整治削减高毒农药,依法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的行为,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确保粮食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目标的需肥规律,分别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明确肥料品种、施肥量、施用时期和施肥方法,解决农民施肥用肥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三﹚创新机制
一是行政与技术相结合。要积极发挥各级、各部门在组织发动、方案制定、政策扶持与科研推广等各方面的作用,积极构建政技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
二是科研与推广相结合。要以技术集成推广为载体,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方面的资源,推动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应用、推动高产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科技兴粮的合力。
三是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开展病虫防治等专业化服务,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政府是粮食高产创建的直接责任单位,各种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村是具体实施单位。县财政、农业、发展改革、国土、水利、农机、农科、电力、气象、供销等部门要积极参与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格局。县乡科技人员要联系高产创建示范田,建档建制,挂牌到田,帮扶到户,形成星罗棋布的示范体系,推动“以点带面,小田带大田”的全面实施。
﹙二﹚强化技术服务
聘请省市有关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在关键农时进行科学指导。发挥县农技推广部门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三级科技服务队伍。定期开展配套技术培训,确保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同时,县电视台、电台要开展“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等专题技术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建立激励机制
县农业部门抽调有关专家成立督导检查组,有计划、分阶段对粮食高产创建阶段性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包括方案制定、示范遴选、面积落实、人员组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产量测产等,每年5、9月份组织检查验收。根据检查验收情况,对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目标完成较好的承担单位,以现金或农用物资等形式进行奖补。即:万亩高产示范片承担单位的前三名,分别奖励8万元、5万元、3万元;百亩高产示范方承担单位的前三名,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高产攻关田承担单位,奖励5万元。
﹙四﹚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对粮食主产区项目倾斜的政策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有利机遇,最大效率地利用好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农业重大项目,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