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人民政府 WWW.WENXIAN.GOV.CN
繁体 | 简体 | 进入关怀版 | 无障碍
温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温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wenxian.gov.cn 发布日期:2011-12-27 15:07
分享到:

关于温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6年2月15日在温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温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任长雷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全面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围绕“速度争第一,总量求突破,纵向上台阶,横向进位次”的奋斗目标,强力实施项目拉动、开放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增长。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7亿元,占计划的116.2%,较上年增长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3亿元,占计划134.2%,增长76.6%。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23.9亿元,占计划123.2%,增长5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亿元,增长14.2%。主要工业实现利税13.5亿元,增长92.7%;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68%,增加6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58元,占计划106%,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19元,占计划107.3%,增长13.6%。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57.9∶25.7调整为13.7∶62.1∶24.2。农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转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7万吨,增长2.1%。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0%,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8.5%,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4亿元,占计划132.2%,增长96.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亿元,增长107.9%。全县主要工业企业达14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9家,其中超3亿元的企业1家;培育省级名牌产品5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了国际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次;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4.6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年实施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27个,当年完成投资13.9亿元,增长44.4%。其中工业项目95个,完成投资11.7亿元,增长65.5%;农业项目5个,完成投资336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27个,完成投资1.9亿元,增长33%。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企业改制不断深化,进入改制程序的41家企业中,已有30家企业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变现资产1.7亿元,吸纳县外资金1.8亿元;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清财化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乡镇机构改革如期完成。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顺利跻身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行列。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102个,到位资金14亿元,增长180%,实际到位境外资金717万美元,增长58.6%,外贸出口总额617万美元,增长24%。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现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先后完成黄河路西段、古温大街改造,黄河路中段、太行路西段油面铺设,完善了慈胜大街、古温大街排水工程,公园雕塑、体育器材的制作安装及小天鹅游园的喷泉改造也都顺利完工;5万吨供水工程已竣工投用,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温县工业集聚区道路实施了拓宽改造。盛世金典商业中心、大明家具建材广场开工建设,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9.5%和34.7%,人均绿地面积达6.5平方米,城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社会事业领域得到加强。顺利通过省级科技示范县复验,实施了科技丰产工程项目,温麦18、19两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全面启动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新建了祥云镇一中寄宿楼,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区建设和赵堡、徐堡中心卫生院以及林召、杨垒、武德镇、南张羌一般卫生院改造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三馆”建设已圆满完工,文化广场已开工建设;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调频广播“村村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继续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将587万元直补资金全额发放到农户;资助了11856名贫困学生;实施了88.6公里“村村通”工程;支持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13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27人,其中“4050”人员9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了养老保险由县级统筹向市级统筹的过渡,提高了保障能力;加大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清欠目标;开展了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支柱产业不够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有效支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农业增收途径和空间不够广;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太极拳品牌做大做强仍需下一番功夫;财政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目标

    2006年国家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并陆续出台促进中部崛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我省在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及郑洛工业长廊方面还将有新的举措,这对我县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十分有利;同时我县经济经过“十五”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内生机制作用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经济活力明显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今年国家明确提出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并逐级下达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的硬性指标,这对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将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增加了发展的难度。

    根据县委九届五次全会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00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实现利税等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五年规划的总体目标,继续围绕“工业兴县、环境立县、稳定安县、创新优势、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增强实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的原则,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实现良好开端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用发展工业理念来发展农业,向农业之外找出路,向农业本身要效益,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强化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落实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办好惠及广大农民的实事。搞好总体规划,抓好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积极推进“四大基地”标准化建设,加快生产基地认证步伐,稳步扩大生产规模。怀药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牛存栏达到4.6万头,羊存栏9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3万吨;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31万亩。着力扶持恒慧通、万达粮油、农科种业、保和堂等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重点规范北贾养殖、西南冷怀药、棉业协会等初具规模的合作组织,加快培育小麦种子、棉花、林木等合作组织,带动更多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附加值高的大生产环节。进一步巩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成果,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注重“温农科”小麦系列粮种、四大怀药等优势农产品原产地品牌保护,发挥优势特色效益。

    加大农村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按照规划先行、试点带动、政府主导的原则,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标准,抓好20个试点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5000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农村公路40.8公里;扶持发展生态农业示范点100个;大力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职业、基本技能以及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发展劳务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着力抓好引黄补源工程提灌站、渠首提灌站、岭下人工湖、林业可持续发展、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继续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在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

    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今年,计划安排重点工业项目51个,总投资27.1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4.2亿元。机械制造业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机遇,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全面提升铸造、铝材加工、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能力。重点抓好天阳公司年产300万只铝合金车轮、福漫年产3万吨锻造、河南兰兴电力公司系列输变电施工设备、温县机床厂年产万吨精密铸件等续建项目和远航包装机械公司瓦楞纸板生产线扩产改造、凤凰实业公司蜂窝纸板设备、通力铸造厂精密铸钢等新开工项目建设。化工行业重点抓好大江公司年产20万吨尿素扩产和5万吨甲醇、骆驼胶带公司的输送带、胶带、PVC带、三汇塑料助剂厂年产1000吨二丁酯、东港实业公司速溶性环保餐具及艺龙公司、卷烟材料公司等建设项目。医药行业重点抓好河南大山药业公司年产10亿片卡力伦及300公斤盐酸倍他洛尔原料药、保和堂公司新剂型项目开发等。制鞋业要以红棉鞋业为龙头,抓住与青岛双星鞋业合作的机遇,加快产品上档升级步伐,实现高质量扩张。重点完成红棉鞋业年产3000吨轧花、皮棉项目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恒慧通公司肉牛育肥及猪、牛、羊肉类加工、伟康公司年产6000吨山药营养餐、盛世康隆药业公司年产10万吨淀粉深加工、保和堂公司山药粉、立达公司年产2万吨中高档调料等项目建设。重点扶持艺龙公司、大江公司、卷烟材料公司等20家骨干企业的发展,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力争创出3个全省名优产品,2个省级著名商标。继续办好温县国际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积极探索促进高智力与企业合作的有效形式,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抓好美国劳克森公司CTP计算机直接成像版、天阳公司汽车联合电子、南京淳洁公司电子节水器、艺龙公司与昊华宇航合作、保和堂铁棍山药粉及生命素、大山药业降压药新剂型等项目建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三)大力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

    要抓住国家鼓励文化产业发展、陈氏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目录以及农业银行对我市旅游业32亿元专项贷款的机遇,围绕旅游景区创精品、旅游服务创名牌、旅游环境创优美的工作思路,加快太极文化村建设步伐。着力抓好七项工程八大项目建设。七项工程即太极苑宾馆一期、太极拳祭坛、太极拳擂台、陈家沟新村规划建设、陈家沟东沟延伸、陈家沟道路及有关设施的绿化、太极拳发源地宣传设施建设工程。八大项目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太极拳进入奥运会开幕式表演、陈家沟旅游汽车站、游客服务中心、太极拳名人故居、祠前景点、国家级太极武术院校和农家乐园,充实内涵,完善功能。大力发展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旅游商品开发经营,拉动旅游消费。

    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商贸流通业。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税源经济的突破口,加快发展,整合现有物流资源,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优化三产布局,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城区商贸区开发,突出抓好盛世金典商业中心、大明家具专业市场和慈胜市场、特色农贸市场、芳草小商品批发市场三期工程建设。鼓励各类超市进乡入村;着力抓好餐饮服务业上档升级活动,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成长性强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集约化和社会化水平。

    (四)加大投资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2006年拟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83个,总投资38.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9.4亿元,其中总投资超亿元项目13个。为保证完成预期投资目标,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抓好各类资金的争取和落实工作。要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的投资方向,利用好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我省支持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和我市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各类政策,做好资金争取工作。今年国债资金虽然有所减少,但中央预算内资金有所增加,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仍有1154亿元。省里将继续用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集中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对我市信贷力度将会加大,农业发展银行将在3年内向我市发放60亿元以上贷款,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银行将向我市发放32亿元的贷款,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我市还将争取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亿元的贷款额度,支持工业发展。在做好各类资金争取工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已签约项目资金的到位,对已签约贷款合同或意向的项目,要紧盯不放,逐个落实。

    加强重点项目的服务和管理。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强化督导,着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增加硬件设施投入,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广泛搜集、筛选、整理、策划包装一批切合我县发展实际的好项目、大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确保重大项目不断档。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城市创建方面开创新局面

    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完成古温大街配套、温泉路、太行路慢车道维修和振兴路向西、子夏大街向南延伸;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2007年投用;抓好垃圾处理厂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搞好公园、游园及城中村绿化工作,增加绿地覆盖率;结合南水北调和引黄工程,搞好风景水系规划,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建设环境优良、管理有序、文明开放的园林城市。同时,进一步推进番田、黄庄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能力。

    (六)推进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方面取得新突破

    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深化企业改制,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改制任务;积极推进市政公用、勘察设计行业和国有建筑企业改革,逐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机制;搞好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办法,推行事业单位人事代理制度,提高聘用人员的素质和质量。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争取进入全省对外开放扩权县行列。高起点修订温县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增强规划区的承载力和外向吸引力。加紧与温州温氏企业界、澳州LWT公司、青岛双星、宛西制药、陕西有色金属公司、昊华宇航等企业沟通,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合作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七)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在建设和谐温县方面迈出新步伐

    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着力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全面完成温沁路、谷黄路续建工程,抓好武孟线、沁龙线、新朱线等地方道路建设。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今年计划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000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扩面征缴工作和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及五保户供养等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努力争创国家级科普先进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县一中新校区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抓好番田镇一中寄宿楼建设。完成原杨垒、温泉镇、原林召 3个卫生院和2个乡镇一般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以普及太极拳为重点,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快文化广场建设和乡村文化中心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今年新增用户超万户,进一步丰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努力构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坚持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力争年底万元GDP能耗较上年降低4.65%。完善环保监管体系,严格新上项目“三同时”管理,杜绝新污染源产生,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环保目标。

    各位代表,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温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