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温县全境,地处豫北平原西部,辖7个乡镇4个街道262个行政村,总面积48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2万亩,总人口46.8万。温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年均气温14.5℃,是典型的黄沁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粮食高产、小麦种子、四大怀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引领,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争当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农业改革的“试验田”,先后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唯一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业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温县作为全国知名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县和河南省“整建制建设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核心区”,围绕打造中原农业科技“硅谷”的定位,创造优质小麦“芯片”,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产业体系,助推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打造温县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温县现有种业企业三十六家,小麦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建设小麦种子基地15万亩,年外销小麦种子超1.5亿公斤,累计推广温麦系列种子4亿亩,覆盖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8个黄淮海地区省区,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0亿元。
一、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育种创新能力
近年来,温县依托小麦种子优势,以政府为主导,搭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的沟通桥梁,出台一系列激发种子企业育种创新的举措,积极引进科技人才、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推动科研下企业,大力支持种子企业发展,不断提高种子企业育种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围绕小麦种子发展实际需求,出台了《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四个方案的通知》,建立了总规模5500万元的农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对从事小麦种子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免抵押低息贷款,对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补,对举办或参加农业展会和进行品牌建设宣传的单位进行奖补,对种植小麦种子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资金扶持,系统性解决小麦种子产业发展上的资金、科研、品牌、土地流转等问题,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构建人才体系。县财政每年设专项资金支持制种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对接农业院校高学历毕业生,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定期进行种业人才进修培训,共同参与育种项目实施,逐步形成“行业专家+高校人才+乡村专家”人才梯队,将科研成果高效转移转化。目前,组建了李振声院士、刘旭院士为首的50多人的专家技术团队,建成了1个院士工作站,20多个攻关项目和试验基地,培育了吕平安等小麦育种“乡土专家”150余人、种子企业32家,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院士专家、高校人才、“乡土专家”共同参与的小麦育种人才体系。
三是创新科研成果。连续14年承担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开展小麦高产稳产配套技术研究,推行氮肥后移、高效栽培等粮食生产集成技术。实施“国家高产抗逆小麦生物育种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单倍体选育等新生物育种技术,引进、收集、创育小麦优异种质资源,选育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目前,累计培育小麦种子品种25个,6个通过国审,豫麦25、豫麦49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豫麦49-19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种子繁育能力
依托温县精耕细作的传统种植习惯和优越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面积推广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通过实施规模化经营,建立标准化生产,构建智慧化农业平台,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一是大力推广规模化经营。由种子企业牵头,温县小麦种子产业建立了“种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种业公司+农户”的产业联合模式,30万亩小麦种子基地实现集中连片、统一布局管理,也推动了全县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涉农企业、农民合作、家庭农场等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逐步成为主要经营形式。截至目前,全县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23.79万亩,占到全县家庭土地承包面积的68%,46个村实现整村流转。
二是创新“八统一”管理模式。科学引导小麦种子实施标准化生产,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技术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2016年以来,创新推行“八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种植时间、统一耕地作业模式、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要求、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标准管理、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秸秆综合利用,对原有农业生产机制、模式进行规范、改造、提升。比如,种子企业公司较多的祥云镇,率先推行“八统一”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小麦种子增产约9%,水分利用率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13%,农药使用量减少10%,节本增效保质效果明显。
三是构建智慧化农业平台。实施“互联网+”战略,率先从种业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投资440万建成了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项目,集成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技服务、农业物联网、智慧地理等八大模块,具备信息发布、智能服务等六大功能,推动农业数据的数字化管理。投资639.5万元完成了农业信息化监管体系项目,以田间小气候工作站、地下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应用为主,推动农业数据的数字化采集;投资125万元启动了温县小麦、怀药大数据系统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精准掌握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布局情况。截止目前,全县“数字农业”覆盖面积4万多亩。
四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依托温县种子协会统一采购小麦种子机械种收、耕地、喷药、除草等社会化服务,倒逼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让利给种植合作社和农户,并成长为规模化、专业化、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保障了温县小麦种子产业的发展。比如提供汇聚金融保险、农资农具、植保飞防等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的组织—金丰公社,自有农机126,整合全县农机械100余台、农机手100余人。比如,具有全国无人机飞防能力,集农业植保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植保物资供应和土地托管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性服务组织—永生植保公司,拥有农资物流专业车6辆,农业植保机械120台(件)其中无人机20台,其他喷药机械275台,日作业能力达20000亩,年作业量25万-30万亩次。
三、强化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全力打造温麦品牌,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让温麦良种惠及更多地区和群众收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一是铸造企业品牌。大力实施质量兴企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升种子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鼓励支持制种企业申请知名商标,加快培育名品牌、名商标,持续增强品牌带动和推广效应。目前,全县拥有“豫安”“温农科”等50多个种子商标,其中“豫安”荣获“河南省著名商标”,小麦生产行业创牌数量居全省前列。
二是开展品牌宣传。发挥县种子协会统一品牌打造、平台打造、形象打造的作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温县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每年参加河南省夏季种子信息交流会,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子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传播小麦种子先进产业文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产权交易,提升种子公司整体实力和温麦良种的品牌影响力。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已形成以平安种业、丰德康种业为龙头的小麦种子特色产业集群,覆盖焦作、安阳、濮阳、新乡等市县,集群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吸纳农民就业5000余人。
三是提供全程服务。在温麦系列种子的销售上,小麦种子卖给经销商不是服务的终点,只是服务的始点。温麦系列种子包装中赠送技术明白卡和生物调节剂,温县种子企业的技术指导员每年都会对经销商进行各个品种的种植技术培训,特别是新培育品种的培训,在小麦种子的每个生长阶段都会进行实地技术指导,让经营商放心,让农民群众放心,温麦系列种子也因此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巩固了温麦系列种子品牌影响力。
四、温麦种子产业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研发能力滑坡,目前平安种业和农科所种子研发投入大幅下降,普遍认为培育品种不如购买品种。
二是育种手段和技术落后,随着分子生物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种子培育技术突飞猛进,而我们还只是杂交、选育育种。
三是育种方向需要调整,还停留在高产、抗倒伏、抗病毒等品种培育阶段,没有研发一些专用的功能性小麦品种,与市场需求的优质、专用品种有差距。
四是种业链条单一,主要还是靠生产加工小麦种子,没有功能性小麦专用产品的生产加工。
五是影响力下降,温麦系列品种市场占有量被其他品系挤压。虽然温麦品种品质好,但适应性较差,在黄淮海地区表现不如其他系列品种,市场空间逐渐缩小。
六是资金缺乏,仅靠国家政策资金和财政奖励资金,缺乏大的社会资本注入。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和资源紧缺现实。以"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以产量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农作物育种模式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低下,病虫害危害加重,气侯变化影响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须挖掘农作物品种的遗传潜力,加快资源集约型品种的选育,提高农作物抗逆丶抗病虫能力,以选育推广绿色品种为主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从源头推动农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转变,以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农业的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