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
报 告
——2015年3月10日在温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温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东安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提请温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在县委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态势平稳
2014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32.9亿元,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7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2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13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7元,分别增长9.3%和10.1%;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1.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4%。粮食高产保持领先。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58.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01.8公斤,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小麦品种平安9号、金地828、温麦28通过省审,累计15个。玉米品种豫安5号通过省审,累计3个。小麦种子基地发展到28万亩,小麦种子外销达1亿公斤以上。小麦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封顶。成功举办第四届温县铁棍山药文化节,“温县铁棍山药”驰名商标进入工商总局审批环节。培育怀药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铁棍山药种植面积达2万亩。我县被评为国家级出口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民合作社103家,累计96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9家。新注册家庭农场17家,累计2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55家,其中1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1万亩,累计18.8万亩,整村流转30个。北冷乡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小麦、玉米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新认证铁棍山药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建兴大街、纬一路北侧、王廷大街南段、司马大街南段、滩区经济林、滩区原料林更新等绿化任务,绿化面积1.5万亩。温县实验林场纳入国有林场管理序列。完成环城水系北渠、济蟒截排治理、引沁干渠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环城水系东渠、南渠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完成农村4.3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土地整理(二期)、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粮田、田间工程等项目顺利完工。建设农村公路25公里。建成10个农资服务中心、2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和6个乡镇站、10家农机服务中心,北冷乡三农服务综合体建成投用,黄庄镇三农服务综合体工程开工建设。规范提升160家生活服务农家店。对乡镇政府所在地、主要道路两侧、城乡结合部及210个行政村进行环境集中整治,打造5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完成2个省级生态村和9个市级生态村。我县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
2.新型工业化加快升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140亿元,增长12.5%。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增长31%。全省排名由63位上升到53位,发展指数居全省第25位、全市第2位,通过“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集聚区”考核验收。编制完成产业集聚区新区总体规划、小微企业产业园总体规划。纬七路、经七路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纬三路东延、纬四路等3条道路基本建成。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制革制鞋三个主导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增长15%。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福沃重工、兰兴电力2家院士工作站,总数4家。2个项目列入河南省重点科技计划。4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京华食品非肉源肉香粉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成功申报省著名商标2家、省名牌产品6个。服务企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县4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直供电价,累计29家。积极支持企业上市,万隆精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实现我县企业上市零突破。利伟生物、兴发科技、中维药业等企业被市政府列为上市后备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年完成节能量5.79万吨标准煤。完成9家企业重点治污工程,取缔41家污染企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5058.2吨和1188.6吨以内。
3.太极拳开发、商贸服务发展持续推进。文化旅游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陈家沟老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陈家沟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演武厅、接待中心、王廷文化广场建成投用,杨露禅学拳处改复建工程、陈家沟村安置小区、辛堂村安置小区进展顺利,王廷大街、长兴大街、沿黄大道竣工通车。太极文化生态园(一期)、和式太极拳学院暨和文化园、陈家沟家庭武馆、陈正雷国术院、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等项目有序开展。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陈家沟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河南十佳美丽乡村。和式太极拳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承办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散打、太极拳比赛和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组建太极拳表演队赴泰国开展“河南泰国文化年”活动,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宣传太极拳文化,太极拳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商贸服务业日益繁荣。编制完成《温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温县特色商业区空间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市级初审。新都汇多彩商业广场、盛弘尚都陈家沟分店、黄庄分店及凤凰城新天地北冷分店开业运营。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8.8亿元,增长10.18%;上缴税金4149.9万元,增长31.13%。贷款新增量及增幅、新增存贷比均居焦作六县(市)前列。
(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编制完成《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城区北部中小学规划设计》《慈胜公园规划设计》《太极路、司马大街、太行路街道景观设计》等。城市建设不断加强。老城区改造方面,西关菜市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完成祥云街等城区道路改造。新铺设天然气管道38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5000户。新建移动公厕9处,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28亩。新城区建设方面,公安局、法院等单位业务用房主体工程竣工。子夏小区保障性住房附属设施主体完工。垃圾处理厂二期、污水处理厂二期及中水回用工程建成投用。春城华庭、新东未来城等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城市管理日益规范。开展 “双违整治”和闲置土地清查处理工作,对城区背街小巷、夜市摊点、占道经营、陈旧垃圾等进行综合整治,城市形象不断提升。社区建设逐步加快。规划了上作、前东南王两个新市民社区,建成后可容纳2.2万人。上作、振兴两个安置小区正在建设。
(四)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130个县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1.2亿元,占计划106.4%。32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4.6亿元,占计划140.9%。2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2亿元,占计划163%。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柏元新型材料、金德福食品“双十亿”项目进展顺利。祥曌精密薄板、太极门业、万济和药业、品正食品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凯创重工、恒信机械、庆文食品、平安种业等51个项目建成投产。项目运作成效显著。祥瑞百年60MWp光伏电站项目开工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获2014年省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110千伏城区变电站工程列入省2014年度计划,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引黄调蓄工程、妇幼保健院迁建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年争取政策性资金1.37亿元,居焦作六县(市)前列。
(五)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依法压缩行政审批类事项310项,压缩率达63%,行政效率明显提升。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加强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使用税征收管理,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68.3%,居焦作六县(市)首位。对外合作不断深化。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8家,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500万美元。全县新引进外来项目29个,总投资112.2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21个,超5亿元项目5个,超10亿元项目2个。
(六)注重民生保障建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办好惠民实事。完成我县2014年十大项35小项民生工程,涉及支农惠农、就业再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困难群体救助等方面。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县一中新校区续建、职教中心三期、43个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基本完工,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建成投用。全县高考成绩一本、二本上线率位居全市前列。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持续开展太极拳“六进”活动。“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惠及群众5万余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参保率达98.3%。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完成前期工作,乡镇卫生院改造、标准化卫生所建设进展顺利。继续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惠及群众2万余人。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40家农村幸福院。完成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120人、再就业281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5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2%以内。深入推进平安温县创建,实现了数字监控村村通。我县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
过去一年,我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意愿及能力不强,创新驱动和内生动力仍显不足,部分新上项目暂未发挥应有效益,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引领带动。二是要素瓶颈制约严重。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制约成为经济发展瓶颈。三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太极拳、铁棍山药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5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均为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完成市下达任务。
(一)着力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突出产业集聚区建设。持续推进“争快晋星”工作,加快创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和“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继续开展达产增效活动,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产出效益。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110千伏变电站、消防中队、供水管网、企业服务平台配套设施、纬二路东延雨污管网及纬三路东延、经四路(萃湖路)、经七路(兰兴东路)绿化亮化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推动涉企部门进驻产业集聚区,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主导产业扶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对经营管理、生产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制革制鞋业产品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全年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超5亿元企业3家。完善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扶持政策,支持兴发科技、中维药业、保和堂、怀山堂等上市后备企业发展,推动利伟生物等企业加快上市挂牌步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交流平台、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支持中轴福漫、福沃重工、利伟生物、中原电力电容器等企业发挥科技优势,带动全县企业科技水平提高,促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式到集约式、高精尖式发展。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提升企业软实力。培育现代企业家队伍,引导建立科学管理制度,鼓励开展和参与跨省、市以及境外的经贸活动。注重宣传龙头企业产品形象、企业家形象、环境形象、社会形象,培育企业文化,增加企业内涵。做好节能减排。围绕节能目标,在管住增量、管好存量、做好减量上做文章,加大节能监察力度,严格新上项目环评、能评审批,完成9家企业重点治污项目,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二)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落实《温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努力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用附属设施差别化用地管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突出特色农业发展。扩大四大怀药种植面积和规模,推进种植基地和示范园建设,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认证,实现怀药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力争四大怀药及中草药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铁棍山药面积保持在2万亩以上。依托温农丰华、平安种业等种业公司,建立超高产攻关田。完成小麦博物馆建设。鼓励和引导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我县设立研发中心和育种基地,实现农科教结合,增强联合攻关能力。力争1-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全县小麦种子基地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全年外销小麦种子稳定在1亿公斤以上。规划建设四大怀药种植基地等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景观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田间工程、农网改造、黄庄和番田两个三农服务综合体等项目,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开展实验室“双认证”工作。乡镇农产品检测点达到10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成温沁路改建、老温孟路改造,汜水滩老蟒河桥、张王庄老蟒河桥和刘门庄桥3座危桥改建工程及32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护机制,解决好垃圾清运和处理问题,保持农村环境干净整洁。到年底,全县行政村40%以上成为达标村,20%以上成为示范村。强化生态建设。完成环城东渠、北渠、南渠工程建设,实施环城水系道路、绿化等工程。启动引黄调蓄(生态湖)蓄水和沁河温县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陈家沟引水二期工程。完成东环路绿化及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等沿线两侧林木更新。完成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产业聚集区生态屏障、滩区工业原材料更新、滩区新植薄皮核桃及经济林、移民区东堤等景观绿化。完成重点农田林网绿化和十万亩方高标准粮田林网建设工程。全年造林面积8000亩,完成14个美丽乡村绿化和2个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太极拳开发。按照“立国家项目、争世界遗产、做国际品牌”工作思路,整合太极拳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将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更好地争取政策扶持和智力支撑。完善陈家沟文化旅游区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编制完成陈家沟等村庄改造设计规划。持续推进太极拳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完成杨露禅学拳处改复建工程、陈家沟美丽乡村建设及陈家沟、辛堂村安置小区工程。实施王廷大街、祠前路、东沟等陈家沟老村改造和家庭武馆项目。加快推进太极文化生态园(一期)、陈家沟太极国际旅游养生基地(二期)等项目。加强太极拳人才库建设,举办太极拳高端战略研究研讨会,组织和参与陈家沟太极拳系列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争创陈家沟太极拳驰名商标,提升太极拳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推动子夏商务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好又多子夏商贸城暨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中广太极影视小镇、司马懿益智文化园项目进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注重发展商贸服务业。抓好盛弘尚都扩建、海旺弘亚国贸城、国际山药物流交易中心、凤凰城二期、现代综合物流园区(二期)等项目,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培育新兴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进一步活跃金融资本,引导县外股份制银行来我县开办业务,鼓励县内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探索运用PPP等新型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四)着力提速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对黄河路、太行路、司马大街、子夏大街重要节点和城区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实施郭熙大街、清风路、工业路等道路建设工程。推进人民大街南延拓宽改造。启用产业集聚区供水厂,启动南水北调水厂建设、居民社区集中供暖和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铺设天然气管网15公里,力争新增用户5000户,改造供水管网15.5公里,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城市建管。完成法院、公安局业务用房。加快推进邮政局业务用房、电力调度综合楼等工程。合理规划设置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完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在城区部分人流量较大路段增设果皮箱,对现有垃圾中转站和公厕进行改造提升。在黄河路以南设置社区居委会,消除管理盲区。加快社区建设。谋划、包装、实施一批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改善群众生活环境,重点抓好上作、前东南王等新市民社区建设和西关菜市场、太极市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
(五)着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全县实施重点项目114个,总投资331.8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9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4个,农业项目14个,服务业项目36个。推进项目建设。强化“大项目引领,好项目带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行领导分包、项目督导考核、重点项目联审联批、项目例会等机制,集中土地、资金等要素向重大项目倾斜,抓好保和堂、金德福食品、凯创重工、柏元新型材料、恒信机械、祥曌精密薄板、中联机械、盛荣恒泰、卷烟材料、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等超10亿元项目,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项目库建设。建立“十三五”项目储备库。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太极拳开发、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民生保障等方面,谋划一批项目为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健全重大项目推介储备库。结合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超前谋划,强化可行性调研,对质量好、成熟度高、可行性强的项目进行精心包装,重点推介。力争争取政策性资金超亿元。
(六)着力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活力温县
编制“十三五”规划。把握中央、省、市“十三五”宏观政策,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引领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公平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效能。同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科技、文化、户籍、公共资源交易等各项改革。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围绕太极拳、铁棍山药、小麦良种、黄河滩区等特色资源,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提升招商质量。全年力争新引进项目5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0个,超5亿元项目6个,超10亿元项目2个。扩大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出口型外资企业,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力争利用市外资金超过130.5亿元,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59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7873万美元。
(七)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保障水平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2015年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成20个农村学校校舍改造、3个中央改善部分特殊地区学校办学条件、4个农村幼儿园和县直第三幼儿园建设等项目。启动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利用一中老校区场地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县人民医院医疗水平。完成招贤乡、温泉镇2个乡镇卫生院病房楼扩建、3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满足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用电需要。加快推进在县直医疗单位“数字化医院”建设,在乡镇卫生院试点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与上级医疗单位信息对接。开展老年人和慢性病人“一站式”集中体检,改善就诊程序,优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继续推进国家孕前免费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确保育龄群众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推进农村文化中心、健身场所的建设和改造,继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免费放映电影、太极拳“六进”等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进一步完善城乡视频防控网络,深入推进平安温县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成9家农村幸福院建设,开工建设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提高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开工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项目,启动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品牌基地项目。扩大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着力提升五大基金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县委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