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自古流淌着两条中华母亲河——黄河和济河,孕育出许多历史的辉煌文明,被誉为“古国”“古都”“帝乡”“拳乡”。
三皇五帝时期,中华民族是部落联盟制,温县地处河南(黄河以南)与河内(黄河与太岳山脉之间)的交壤处,是炎黄二帝部落活动的交叉地区。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人类较早的聚居区和活动地。温县城西关的“神农涧”,是炎帝神农氏当年在河内采药时,为引温泉水浇灌药材开挖的沟渠;温县城西关三街口,是黄帝轩辕氏当年行至此时问路的地方。
夏商周时期温地有重要活动。大禹在温县治水,疏导济水、沁水、溴水等河流,清除清风岭屏障。覃伯益驻在覃怀底绩(今温县北平皋村),率领族人协大禹治理了覃怀地区(今焦作、济源所辖县市)洪水后,又随大禹东奔,最后下江南会稽(今浙江韶兴),被大禹选为接班人。夏太康时期,帝相继位后,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昆吾氏子已平因功封侯胙地,因境内有温泉,而称名建温国,为温姓始祖。商代中期,帝王祖乙由相(今河南内黄)迁都于邢(今温县北平皋)。商末周初,封有苏氏在温地建苏国,并任职苏国君苏忿生为周司寇。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频繁。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在温地败太叔带,周襄王将温、原等邑赐给了晋国,晋国开始在温设县。晋文公称霸中原后,把温县作为晋国的陪都,迎襄王于温地王所(今温县西梁所),召集各诸侯前来议事。后来,温地成为各诸侯国争夺的要地,常有盟会在温进行,邢丘、溴梁、州城都举行过盟会,在州城遗址还发掘出春秋盟书万余片。战国时期,温县成了韩、赵、魏争夺的要地,魏国在此施行温人孔子弟子卜子夏指导的变法革新和重农平赋,使魏国最先称雄于七国;韩国在懿侯时为避楚国的攻击,一度迁都于温地的邢丘;赵国在抢占温地后,建起了赵堡和李城(今温县城)。
秦至唐朝时期名人辈出。秦末汉初,赵地将军司马昂,被霸王封为殷王,命他都河内,举家迁居温县孝敬里(今温县招贤)。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平定河内,司马昂归服高祖,仍留守河内郡。东汉初期武帝刘秀,夺取河内后,派寇恂为郡守。东汉末年,曹操夺得河内后,于温地渡河入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时期,温人司马懿,自幼发奋进取,刻苦钻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22岁时被曹操征聘入仕,成为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为统一三国奠定基础。他的儿子司马昭封晋王而灭蜀国,在家乡修筑晋王城。他的孙子司马炎禅位建立起晋代王朝,实现了太康盛世,并一举灭掉吴国,使中华民族终于统一。至唐代,温人司马承祯、司马贞、王智兴等,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司马承祯成为全国道教的宗师,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帝王,请他赴京讲解《道德经》,并开创了王屋山阳台宫道教胜地;司马贞成为宏文馆大学士,勘误司马迁的《史记》,做出《索隐》三十卷。王智兴在安史之乱后,为平定藩镇割据,从一个士兵做起,屡立战功,身经百战,成为雄居北方忠武、河中、宣武三镇的总兵,封雁门郡王,唐文宗在麟德殿宴请他,并赐于厚礼,拜为太傅。
宋代至民国年间成为文化之乡。北宋时期,温县是著明的文化之乡。县内西郭作村布衣出身的郭熙,在文化精深的氛围中,勤奋自学,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郭熙入京后,先在宫庭画院为艺学,后任翰林院待诏直长,晚年专心画艺理论。他的《山水训》等作,精辟地论述了“三远法”等,登上了国画艺术理论的巅峰。明末清初,温县乡兵守备陈王廷,因考取武举无望,隐居家中钻研太极阴阳理论,集诸家武术之长,结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的导引吐纳术,创发出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技击防身的太极拳。民国年间,温人董作宾参加了安阳小屯的甲骨发掘工作,为破译甲骨上的文字,在抗战流亡途中,奋发研究到了忘我的地步。1943年,他在艰苦条件中,开始将研究成果写成《殷历谱》,共计上下两编十四卷,于1945年终于完成,被称为“划时代的伟大贡献”“学术界的伟大创举”。董作宾与罗振王、王国维、郭沫若一同被誉为“甲骨四堂”,成为世界考古学界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