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画艺文化
温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wenxian.gov.cn 发布日期:2015-05-27 16:25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郭熙绘画文化,产生于北宋时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山水画传统文化。郭熙的“三远法”“四时法”“三变化”“四可法”“六条件”等,至今仍被世人誉为不二的定律,仍有着必须遵循的意义和作用。

    郭熙,字淳文,(1020~1100),北宋时期河阳温人,今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他出身于布衣农家,自幼家贫,才爽过人,酷爱画艺,自学成才。他在少年时,便走遍乡里,四处学人摹画,有时忘记了农活和吃饭。家里人拿他没法,只好找些民间画人,让他一边为人干活一边学习画画,他的画艺在乡间小有了名气。后来家境稍好,他也长大成人,常常背着干粮,到王屋山、太行山中写生,游遍了河阳、怀州的山山水水,开阔了眼界和胸怀。

    郭熙作画,初期学习李成的画法,也学过范宽的画法,但他不拘一家,涉猎各家画法艺术,取人之长,不断提高,逐渐独俱特色。在画艺出名后,便在乡间为人画画,还常常到寺院、学庠里去作画,三乡五邻都来求索,甚至名公巨卿也请他去画。他在女儿出嫁时,因家中无钱购置嫁妆,便为女儿画了一箱画作为陪嫁,结果大多被烧了,个别画被人收藏起来。宋神宗年间,户部尚书富弼到河阳和怀州巡视,在温县听说郭熙画艺高超,又亲眼见到了他的画作,就向喜爱画作的神宗推荐了他。

    宋神宗让太子到温县来找郭熙索取画作,郭熙让太子住在自己的家里,一连几天都没有给他画。太子实在不耐烦了,郭熙才让太子砚墨,在深夜为他画了一幅画。太子回宫后,把画挂在殿堂上,立即得到满朝大臣的夸奖,神宗皇帝也爱不择手。宋神宗立即下旨宣郭熙进京,让他做了宫廷画院的艺学,专门为宫禁内廷作画。郭熙的画挂满了宫廷,文武大臣争先观赏和纷纷评论,著名诗人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曾经在诗歌中赞颂他的作品。“王堂尽掩春日闲,中看郭熙画青山”(苏赞),“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黄赞)。郭熙也趁此机会,与京城名家交流,并赴各大寺院和林虑山、嵩岳等处,向真山真水的精深水平发展,体验出许多实际的经验,攀登上当时画艺理论的高峰。郭熙成为北宋画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被提拔到翰林院任侍诏直长。郭熙晚年开始著述画艺理论,先后作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等篇著作。他的儿子郭思也子承父业,写出了《画格拾遗》和《画记》两篇,父子二人把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理论,全面充分展现出来。当时,人们称郭熙画笔“天下第一”,把他与李成并称为“李郭”。

    郭熙去世后,郭思收买和搜集父亲的作品与著述,编纂出《林泉高致》一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完整地山水画专著,也是一部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全面总结。书中共分六个部分,前四个部分由郭熙著述,并由郭思注疏,后两个部分由郭思撰写,被清代收入《四库全书》之中。郭熙的画作今已存不多,仅存十余幅,有的在北京故宫,有的在台湾故宫,有的藏在美国,成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9年4月,温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温县美术家协会联合成立了河南郭熙书画院。河南郭熙书画院是温县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书画理论工作者、书画教育工作者、书画活动组织者自愿结合举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是温县文学艺术界对外联络的平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