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化遗产:
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发源于温县陈家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朝末年,陈家沟人陈王廷根据祖传拳术,结合导引、吐纳和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一新的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世称陈氏太极拳,后又派生出杨式、武式、和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以意顺气、以意催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武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如今遍布五洲四海,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形成了全球性的太极拳文化热。
省级文化遗产:
赵氏孤儿传说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温县城的西北角三家庄村,通过公孙杵臼救孤、奸臣搜孤、程婴抚孤等情节,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舍己救人、除恶扬善的民族精神,故事颂扬了舍亲生救孤儿并忍辱负重的程婴和以自己性命为代价换取孤儿安全脱险,为正义献身的公孙杵臼,有力地鞭鞑了奸臣屠岸贾,以及昏君晋景公。
温县境内的三家庄村、岳村的“粗麂冢”、五里远村的“赵宣子冢”“韩献子冢”、方头村的“孤儿冢”等地和历史遗存与“赵氏孤儿”传说息息相关。
司马懿得胜鼓
司马懿得胜鼓是优秀的民间打击乐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司马故里一带的安乐寨村。
司马懿得胜鼓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军中所创编的祝捷鼓乐,称“得胜鼓”。后传入民间,称为“司马懿得胜鼓”,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经沧桑,代代传承,随社会的兴衰而生存。
司马懿得胜鼓乐谱幽深、器具古老、服饰古色,艺术风格古朴典雅、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感召力强;流行地域独特,民众参与广泛,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司马故里的一种符号象征,具有很高的音乐学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社会价值。
武德镇抬鼓
《武德镇抬鼓》也叫吉祥鼓,编创距今约三百年之久。传说在清乾隆年间,原本是天地会为反清复明,按上合天意,下合民心编创的乐谱,明者敬天祭地,实际鼓动人心,激励斗志,团结一致经久不息的反抗精神。
演奏乐器颇多,表演队伍庞大,场面宏伟壮观。鼓谱本有十路,缺第一路,而只有二到十路,演奏时,将开鼓两段乐谱作为第一路。从开鼓到每一路击打结束后,都归落在开鼓中的第二段乐谱,既是前一路的结束,又是后一路的开端谱。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四大怀药——特指产于焦作市(古怀庆府)辖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中药材,中药典籍中称之为“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合称四大怀药。
怀药的生产和销售早在明末就已形成规模,怀庆府药材大会是当时我国五大药材大会之一,清朝康熙年间,怀庆药商形成了庞大的“怀帮”队伍,相继在武汉、北京、天津、西安、安国等地修建怀帮会馆,开设药行。怀药产品通过广东、香港、上海、天津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称之为“华药”。
市级文化遗产:
西周村舞虎
周村的舞虎(俗称耍老虎)是从舞狮演变而来,创于清朝康乾盛,距今有二百多年。经过十几代人编演,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高超表演艺术。老艺人根据老虎性格特点创造出了此狮子更凶猛、更剽悍的动作,因此难度更大,解放前“周村虎”走遍了老怀庆府八县,还曾远去西安宝鸡等地表演,因此,在怀府八县享有盛名。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怀梆
怀梆是河南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源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嘉、焦作、新乡一带。
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崔令钦著的《教坊记》记载,隋末出现于河内郡的歌舞戏《踏摇娘》,应是怀梆的雏形,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的戏剧表演雏形之一。
蝴蝶釵锣鼓
镲、锣、鼓等是优秀的民间打击乐器,主要流行于怀川一带,但蝴蝶镲是在温县余村传承的一种打击乐器技艺。
余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的猪龙河畔,与武松桥西的孟州武桥村为邻,是水浒英雄孙二娘开店的遗址地,是宋朝陈氏四进士的出生地,历史上曾称为进士村。蝴蝶镲锣鼓是宋朝余村的先人们为庆贺四进士的荣升,特创编的庆贺鼓镲乐谱。乐谱分12节,将易文化阴阳五行揩理、天体运行规律和传统文化融于谱乐之中,即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一年24节气,象征着月月吉祥,日日平安,节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