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公园内,一川潋滟碧波秀,十里初发菡萏新;
慈胜公园中,瑶华琼蕊衔素云,燕剪清风织华纹;
滨河公园畔,一河绿水一河花,一群白鹭一抹霞……
温县城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公园体系已经变成百姓的绿色资产和生态福利。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色心肺’。城市公园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该县县委书记毛文明说,“城市公园之‘公’,意在其公共品属性,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温县在城市公园建设中,将借鉴湖州、晋江的‘公园城市’文章,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宜居宜业’,以‘主题公园’提升文化内涵,以‘口袋公园’点缀城市之美,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具普惠性的公共产品。”
生态宜人的主题公园,沉淀了千年古县的“文化IP”。
“出家门就是公园,进公园就是文化。”家住温县城区东部子夏大街远大理想城的摄影爱好者周航的家毗邻子夏公园与滨河公园。他说,“在子夏公园,镜头一对准湖面远近两拱桥构成的‘天空之眼’,我就仿佛穿越到春秋战国;走近春秋广场两侧的浮雕墙,就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子夏讲学的故事……”
温县是太极之乡、司马故里,有慈胜寺、古温国遗址等名胜古迹。众多享誉古今的名人诞生于此。
而温县城区的太极游园、滨河公园、郭熙公园等主题公园,就是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而建设或提质,处处植入了千年古县的特色文化和红色党建的廉政文化。
城市公园中最年轻的当属由坑塘整治“改脏为美”建设而成的慈胜公园。该公园位于温县城区西部,遵循原始地貌特色,以人性化、生态化理念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将原有坑塘与园林绿化、休闲养生、景观建设等巧妙融合,营造生态、休闲、静谧的空间。园内仁兴广场取意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以家风家训守望幸福传承精神;绮练台源于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看晚霞铺彩锦,听湖水濯白练。
环城一周的滨河公园、郭熙文化园、司马文化园等城市公园是环城水系的景观及河道的连接点。该县园林绿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长约21.7公里的环城水系绿化总占地353.3公顷。将滨河公园、郭熙文化园、司马文化园、古温文化园4个主题公园的早春园、烟雨园、暗香园、兰若园4个景观点有机串联,让集文化、娱乐、观赏、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环城水系生态景观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将绿色装进了群众的“口袋”。
“十分钟见到一个大公园,五分钟遇到一个小公园。公园连着公园,好像家就住在公园。”住在温县城区西部振兴路帝苑花园的石利平说,“每天被清风唤醒,闻着青草味儿入眠,就像住在桃花源。”
市民描述的“袖珍公园”即“口袋公园”,指范围相对较小的绿地开放空间。近年来,温县合理调整绿地布局,利用边角地块增加城市绿意,在城市建设中预留绿地,建设散落在城市之中的“口袋公园”;在老旧城区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违腾出空间建设“口袋公园”,让市民更好地共享“绿色福利”。
位于该县城区慈胜大街和黄河路交叉口的“口袋公园”银苑游园,可谓四季有花一年常绿。花坛里翠色欲滴、色彩缤纷的花卉,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清凉和清香之意;曲径通幽的小道打造了安静、休闲氛围的休憩环境。位于该县城区太行路与古温大街交叉口的“口袋公园”小天鹅游园,稀疏树木,密植草坪,搭配各色花卉,营造了疏林密草满地花的美景。行走其中,既能透过稀疏的树木欣赏到城区开阔舒畅的夏日景色,又能体会到在疏影花径中通行的幽雅情致。抬头是蓝天,出门入公园,累了有椅凳、乏了看风景,月影浮清波,鸟语绕花香……徜徉在“口袋公园”,这些都能满足。
“口袋公园”的建设,是城市管理理念的进步,是为民服务的暖心举动。“口袋公园”里装的是绿色、是生态、是暖心,更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据悉,仅2020年上半年温县已完成3个“口袋公园”的建设,分别为占地0.21公顷的子夏大街与常阳路交叉口东北角游园,占地1.1公顷的子夏大街与振兴路交叉口西南角游园和占地0.21公顷的子夏大街民政局门前带状游园。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人口数约112900的温县,绿地面积541.1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85.1公顷,绿地率35.60%,绿化覆盖率40.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平方米。
主题公园凸显生态文明,“口袋公园”容纳诗意生活。
放眼今日之温县,一处处“脱胎换骨”的公园,已成为城市的文明载体和魅力担当。这美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真抓实干。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培华说:“城市公园的建设和提质,见证了温县对自然的珍重,拓宽了温县对文化的表达。在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转变中,温县将继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取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还水于民,营造集公共、生态、人文于一体的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将文化和精神融入百姓的情感,让美好和幸福包围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