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冶卤肉
北冶卤肉,色香味美气香。食前,香气扑鼻,沁人心脾;食之,肥而不腻,香美爽口;食后,余味绵长,神清气爽。北冶卤肉不仅是罕有的美味佳肴,食之可大饱口福,而且还是一种保健食品,具有补脾健胃美容之功效。
北冶卤肉历史悠久,有近两千年历史。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定都洛阳,并在黄河岸边的仓头村建仓库(古时叫仓口)。其实,宫迁御膳房内有一班头,善煮卤肉,刘秀赞不绝口,久食不厌。后因年老体衰,刘秀命他为汉仓口库吏,常驻仓头,主管仓口事务,煮卤肉之法遂由宫廷流传到仓头。
煮卤肉讲究“汤老味美”,即卤汤时间越长越好,味道越美越好,并能保持冬不冻,夏不腐,四级鲜亮,这样煮出来的卤肉就特别好吃。
明朝时,大医学家李时珍,采药青要山,常夜宿仓头,多次食用卤肉。李时珍指出:卤肉味虽美,但性寒腻。性寒伤脾胃,油腻滞气血,常食必病。遂开具“大茴、西茴、毕卜、花椒、良姜、肉桂、陈皮、叩仁、草果、砂仁、山药等十八味名贵中药,令放入卤汤与肉同煮。后人依法卤制,代代相传,其卤肉果然“亮其色,增其香,除其腻,爽其口,利其胃,健其脾,顺其气,畅其血,提其神,强其体”。
今日北冶之卤肉,远胜过东汉时的御用佳肴。从现代医学看,它
科学性很强,保健性很高。
2.崔家糖稀
位于温县西十二公里的东招贤村,有一个饴糖作坊,驰名于怀府八县四里八乡。曾经拥有一个辉煌的过去。
饴糖,俗名糖稀,是一种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含糖量很高的食品辅料。
东招贤崔家糖稀,起源于明末清初,经无数代口授心传,已逾十余代。其生的糖稀,色泽鲜亮,香味浓郁,广泛用于:糖果、点心、麻堂等食品制作。崔家生产的糖稀除怀府八县外,还销售到山西、山东、开封、郑州等地区,深受人们喜爱。
糖稀的制作方法:
一、1、主要原料:玉米(面)
2、辅料:大麦芽或淀粉酶
二、先将清水烧开至沸腾,徐徐拌入粉碎好的玉米面至稠糊状。不断翻搅防止糊底。面粉熬熟后,将火熄灭,不断搅拌,至温度下降至60℃以下,加入淀粉酶或麦芽糖。拌匀。密封料化10—20小时后,出锅。置入挤压池,将水份挤净,剩渣,将滤出的糖汁,用文火熬制,直至成膏体状即成。
糖稀分红色、白色两种,红色熬成稍加食用色素即成。白色需加脱色剂。
3.董家肉丸传奇故事
董家丸子的前身系董家丸子(曾用名老董、董记、董家),直到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老董府”品牌,从此,董家丸子食品厂也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提起董家丸子,得首先从创办人我的老爷董毛旦谈起。老爷出生在19世纪末期,在他青年时期,迫于生计他决定学一门手艺,以养家糊口。就这样他带领全家投奔怀庆府亲戚家,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姓拜的师傅,拜师傅是做丸子等食品的世家,由于年事以高,膝下无子,决定将丸子手艺传于我老爷,拜师傅从选料、制作、熬汤、调味等方面,毫不保留将做丸子的手艺传授给我老爷,老爷不但继承了师傅的手艺,而且还有所改进,所以老爷做的丸子,不但顾客满意,连拜师傅尝了也赞不绝口。
1910年我老爷回到了故乡(温县赵堡老家),他每天挑着一头是火炉、一头是丸子、碗筷、调料的100多斤的担子赶集,游街窜巷,早起晚归,来往于温、武二县之间。
1940年,老爷领全家逃荒至陕西宝鸡市南五里江城堡,赁了一处民房,每天炸好丸子后,挑担子到十里铺西闸口去卖,很快董记丸子便在当地出了名气,那时京剧名演员、京派创始人尚小云常在宝鸡一带唱戏,老爷因爱好戏剧,便挑着担子随剧团走,在戏台下摆摊卖丸子,一来二去尚小云便和我老爷成了朋友,尚小云卸妆后经常在老爷的摊前吃丸子,赞不绝口。
1949年,老爷率全家回到解放的家乡,由于他年事已高,我爷爷接过了老董家丸子的招牌。但因五六十年代运动不断,经常割资本主义尾巴,所以爷爷没干多久。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家乡,时任生产队长的父亲率先下海,重抄家传手艺,他一改祖、父二代的挑担游乡,改用自行车带架子车,出入温、武二县各大集市,董家丸子又一次名声大震。至今人们还经常讲起他卖丸子过程中的桩桩趣事:1982年的冬季,父亲在县城南广场卖丸子,人们听说是老董家丸子,纷纷拥围上来,生意火爆,有的碗未洗就被抢去,一个妇女因未抢到碗急的想哭,父亲见状就将喝水的茶缸递给她,这个妇女才吃上丸子。还有一次,一个农村老头因和老婆怄气,在父亲的丸子摊前买了二角钱丸子,共添了五碗汤,还口口有词的说我这是懂的不过了。父亲也没说每次都给他成汤,旁人说话了,你这是懂人家卖丸子的,不是自己懂呢!
1999年冬天,我接住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在赵堡大街开了一门面房,由此开始了我的创业历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快餐更加青睐,我不但经营丸子,同时还增加了包子等快餐,同时将丸子进行包装。
2000年春节前推出生意型、家庭型、礼品型,还推出广告“千禧龙,大奉送,买一送一大行动”活动,迅速将丸子推向高潮,从此将董家丸子一炮打响。
4.《龙灯》
龙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深受群众喜爱。
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高士名叫鬼谷子,由于长期修仙养性能神机妙算。一次他遇见老龙王,便说:“据我掐算,近日下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老龙王故意不按鬼谷子所算,当即呼风唤雨,城内下四十八点,城外下三十六点。结果城内淹死百姓,城外旱死了庄稼。龙王因此违犯天条,被贬下了凡间。龙王为了立功赎罪,每年春节期间,逐户登门向天下黎民请罪,并许愿确保风调雨顺。后来,劳动人民借此创造了舞龙灯,以表示制服龙王,期望丰收年的愿望。
龙灯由蜘蛛和龙两部分组成。龙有青龙、火龙之分,青龙、火龙绑架基本相同,只是龙皮上有差异,青龙皮白底画兰色,火龙皮白底画红色。龙架分三部分:龙头、龙身、龙尾。用竹绑成,头尾各一节,龙身可根据需要制成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均可。每节下方各安上三尺等长的木柄。龙头用彩色纸装饰,龙身、龙尾用纱布蒙住,一端留口备装灯。然后由三根绳连接各节,最后安上画好的龙皮即成。
龙灯表演,最少需两班人相互替换,表演过程如下。1、打场,在战鼓声中,舞蛛人开路,龙紧跟,顺场摇摆龙各节跑圆场,以打开场面为止。2、破四门斗即龙破开东西南北四个门。舞蛛人引龙先到东方,将龙猛举起划弧,龙身相随,如波浪状。然后龙先后奔向西方、北方各作此动作。3、捕蜘蛛是舞龙的基本动作,舞者持龙按蛛引的方向砸空中划倒八字,每绕一个八字要使头尾相接一次,才能舞圆,前后动作一致。4、卧龙是表演的一种技巧,卧龙前舞者前后一条线,然后边下蹲边舞倒八字。最后两人可半蹲,能左右移动。5、大翻身一般为耍龙最后一个动作,表演时,舞蛛人引龙先跑圆场,然后引龙头跃起,翻转身来从龙尾前钻过,也可钻末二节、末三节等。6、龙上桌为耍龙特技之一,根据条件可备二十几张方桌,垒成三角形,每一桌边放一把椅子,搭成人字梯形,然后让龙用捕蛛动作,从桌上翻过为止。
5.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成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系在一起。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场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波、气氛热烈,常以“愿书”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河洛大鼓的音乐欢快活波,表现力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其重要原因来自于别具一格的音乐形态。河洛大鼓的音乐形态主要有四个鲜明的特征:集多种地方音乐素材为一体的曲调形态;以河南方言韵为基础的旋律形态;以多种唱腔板式组合为体系的结构形态;以官调式为体系兼及离调与转调的调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