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胜寺位于温县城西二十二公里的番田镇大吴村,占地7000平方米。寺内现存金刚殿(山门)、天王殿、大雄殿3座建筑,及唐、五代以来各时期珍贵文物若干。其中,寺内保存的五代时期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全国仅有两件;大幅四大天王彩色元代壁画在中原地区绝无仅有;元代制作的“风”字造型匾额世存无几;天王、大雄两殿在学术界素以“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元代构件最纯正和最具代表性的元代官式建筑群”备受赞誉,为研究我国元代木结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1年6月,慈胜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渊源
慈胜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相传时为洛阳白马寺下院),宋(金)时期毁于战火,元代至元年间重建,明清以来曾多次维修。据旧县志载,慈胜寺鼎盛时期占地达百余亩,座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5座殿宇,依次为金刚殿(山门)、天王殿、大雄殿、毗庐殿和延寿殿。正殿东西两旁均有配殿,分别为罗汉、水陆、伽蓝、地藏殿等,前有钟鼓楼,两边为僧房、寮舍、马厩,后有菜园。苍松翠柏环侍,修竹幽篁林立。《河南地方志》中引用唐代诗人温庭筠诗作赞誉慈胜寺胜景:“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竹涧泉落斋厨净,塔斜僧归殿影空。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慈胜寺山门
二、文物遗存
1、金刚殿(山门):金刚殿位于寺院中轴线最南端,1979年仿元代风格重建。台基高0.8米,面阔三间,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4米,单檐悬山顶,斗拱铺作。顶脊、脊饰为明代遗物,大吻为清代烧制。中部明间置大门,两扇门板饰乳状门钉49枚,门前台阶四级,青石铺就。山门两侧有耳房,两半歇山顶,铺琉璃瓦。
天王殿:也叫“无梁殿”,位于山门与大雄殿之间,面阔三间,东西长11.35米,南北宽8.35米,单檐悬山顶,房顶为绿色琉璃瓦。瓦件脊兽为明代,檐部构件为元代。天王殿采用典型的元代构建手法,整个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铆相连,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结构稳固,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清华等国内多个著名学府的古建教材都以此作为元代建筑的范例。现存西山墙四大天王像一幅,画像通高3.7米,宽5.2米,面积约19平方。画像面部丰满、双目炯炯、衣袂流动、线条流畅,绘制技法纯熟,为我国罕见的元代壁画艺术珍品。
大雄殿:又称三绝殿,据寺内顺治六年碑载,壁有金粟笔法、匾良均书,并所塑佛像,世人谓之“三绝”。大雄殿位于寺院的中部,前距天王殿19.8米。坐北向南,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横长11.6米、南北进深10米。单檐歇山顶,顶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正脊中央为圆形火焰宝珠,下置狮座,坐下为黄釉弥勒坐佛,右侧镌刻“伏牛山宝芳和尚”七字,左侧镌刻“大明正德十四年”题记。正脊两端有绿色琉璃大吻,每个通高2米,造型雄猛有力。殿内结构采用减柱造法,即减去殿内前部两根金柱,将殿顶各部构件的重量由殿内后部两根金柱支撑。殿的四翼角向上反翘,若大鹏展翅,与殿顶雄伟的脊饰与两端大吻相衬,显得气势宜加壮观。殿的前门与出檐见悬一块大型木制匾牌,造型古朴大方,呈“风”字形,周边雕刻云形纹饰,匾心镌颜体行书“大雄之殿”四字,字体苍劲有力,素有“铁钩银划”之称,为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僧人雪庵侄李义本所书。大雄殿的东西山墙上的壁画现存虽已不多,但尚存有人物、花卉及楼阁、山水等彩绘壁画,笔繁色丽、细腻工整,为元代民间画风的代表作品。殿内四壁原满绘彩色壁画,民国十二年(1923年)遭当地乡绅勾结奸商盗劫(现大部分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石经幢:大雄殿前东侧耸立一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通高5.4米,用17块材石组成,分上中下三部共15层。上层为火焰宝珠,中部为八棱柱形,经幢身高1.32米,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经文字迹清晰,书写工整。文后刻有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八月二十八日添修毕”字样。下层为八面造像佛龛,各面雕坐佛、菩萨、力士、飞天等形象。其刻工精湛,刀法娴熟流畅,姿态生动活泼,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目前,同时期经幢国内仅存两件(另一件在北京),为慈胜寺镇寺之宝。
铁钟:高1.7米,重750公斤,铸造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钟面四周铸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法轮常转”十六个楷书大字。钟保存完整、击之声洪亮,夜间能闻十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