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对温县文化遗址价值保护及简介
温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wenxian.gov.cn 发布日期:2019-05-21 10:38 责任编辑:温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分享到:

上苑遗址

上苑遗址位于河南省温县招贤乡上苑村北。


包括上苑村遗址、温故城和虢公台。上苑村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层厚3米,时代分别属仰韶、龙山文化、春秋、战国等遗存。属古遗址类,温故城: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保存有南城墙和北城墙部分。虢公台:在上苑村西,台东西长80米,南北宽42米,残高6米,上苑村遗址内涵丰富,保存一般,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王薛民居

王薛民居位于温县番田镇王薛村大街王淘金家。


座北向南,建于清光绪年间,属古建筑类,三进院落,东西宽10.9米,南北长48.36米,总面积约527平方米。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王薛民居”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薛祠堂

王薛祠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番田镇王薛村内,座北朝南,占地面积522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八年,原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大殿、四角厅等。现存山门、东西两配殿三座建筑。虽经后人维修,仍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及布局。大木构架没有变动,是一处保存较完整且比较典型的豫北民间建筑群。


山门建筑结构十分独特,外观为一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带耳房式建筑,前檐为一层屋檐面巧妙的与两侧卷棚屋面交汇,并正面为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交于两侧卷棚式歇山顶。背面为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交于两侧单檐卷棚式歇山顶,结构巧妙合理。东西两配殿建筑构造相同,采用了移柱造法,将前檐檩处梁头下,为木柱的常用做法,改为将作为承重的木柱后移,在檐檩处梁头下采用垂花柱、垂花柱头置平板枋,枋上置透雕荷花碧浪异形栱交浮雕卷云斗栱。


王薛祠堂山门、东西两配殿的建筑结构较为独特,稳定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安乐寨司马在故里旧址

司马故里旧址(含冶铁遗址)

司马故里旧址位于河南省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古晋城: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夯筑而成,坚如石板,又称“板城”。属古遗址类,西南部的部分城墙保存较好,安乐寨村内现保存有“本府天老爷传公祠碑记”(明崇祯十年1683年),“重修安乐寨碑”(同治11年1872年),“勅封镇东侯杨家庙碑记”(同治9年1870年)三通,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温县招贤乡西招贤村西。1974年在这里发现一处汉代铁器冶铸遗址,属古遗址类。文化层厚1-2米,东西长110米,南北宽94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经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在此发掘出土500多套未浇铸陶范,现为耕地,保存较好,为研究汉代在铸造工艺具有较高的价值。司马故里旧址保护范围:内城东、西、南、北四边沿外8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边界线向外扩30米。


2008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马故里”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坐标点:(碑基东北角)34°54'40"  112°56'18"  高:107米

杨庄石奋墓

杨庄石奋墓位于河南省温县岳村乡杨庄村西北100米,为汉代墓葬,属古墓葬类,面积约78.5平方米,墓冢为覆斗状。


石奋,汉万石君。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五里远梁国公墓

五里远梁国公墓位于河南省温县岳村乡五里远村北50米。

  为元代梁国公墓(俗称关关墓)原墓冢呈漏斗状,属古墓葬类。高7米,直径8.8米,占地面积约278平方米,现为平地,碑通高4.8米,宽1.23米,厚0.30米。由圆碑首、碑身、赑屃座三部分组成,座碑文记载: 

元朝蒙古族人,因镇压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有功由百户侯越升万户侯。

原氏祠堂(北平皋民居)

原氏祠堂位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中,座北向南,为清代中期建筑,属古建筑类。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大门、过厅、大殿。宗祠东西总宽12.2米,南北宗长41米,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三进院落,两厢房为卷棚顶,其它均为硬山造,灰瓦顶,砖木结构。建筑的檐部均雕刻有斗拱,布局合理,具有豫北民间建筑风格,保存较好。为研究清代民间建筑和雕刻艺术可提供实物资料。太平军过境石刻镶嵌在原氏宗祠山门的西山墙上,为清代晚期,属石窟寺及石刻类,用青石雕刻而成。碑呈正方形,边长0.65米,面积约0.42平方米,有“咸丰二年(1852年)粤逆闯越北渡由温围怀五十余日”等字可辨。其余字迹被文革时凿掉。保存较差,该碑为研究太平军在温县活动可提供实物资料。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硬山灰瓦顶,檐下斗拱为一斗二升,斗拱间置透雕荷花墩。

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卷棚顶,斗拱为一斗二升,檐下透雕荷花墩。枋下施襻间斗拱。殿内两山墙嵌砌石碣四块,“文革”中均被凿坏,字迹难辨。

上房及两厢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硬山灰瓦顶。斗拱为一斗二升,其上浮雕花卉,门窗多作拱劵,前檐带付阶。


北平皋民居位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西头,座北向南,为清代咸丰年间建筑,属古建筑类。中轴线上依南而北为倒座、正厅、正房、后上房。民居东西总宽12.8米,南北总长65.86米,总面积约1106.45平方米。四进院落,硬山造,灰瓦顶,砖木结构。为典型的民间建筑群。布局合理,檐部及梁头均为雕刻的斗拱和垂莲柱,保存较为完整,此居民为研究清代中期的建筑布局和雕刻艺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2008年6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乐寨兄弟书屋

    兄弟书屋位于河南省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东大街路东,座东面西。始建于清道光12年(公元1833年),扩建于道光15年(1836年)。整座建筑分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从外至内前低后高。东西总长60.3米,南北宽11.5米,占地面积693.45平方米,每院均有正房、厢房,建筑面积共270平方米。建筑均为砖混土木结构,拱脊重檐,青砖绿瓦,格扇厅门,方砖铺地,典型的乡绅民居,极具我国北方民居之传统风格。为温县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人王儒举(公元1796年—1874年),字运舒,号云轩,清道光8年岁贡,曾任浙江缙云知县,后因厌官场恶习辞职归里。道光十二年,倾其积蓄修建此院,并将前院辟为塾学,号“云轩书屋”,自为先生,免费供村童求学。2007年,嫡孙王梦奎、王梦恕、王梦周三兄弟对祖居进行整修并筹书7000余册,创办“兄弟书屋”,捐赠予村委会,以泽被桑梓,福惠乡邻,为四乡八里传为佳话。

书屋座东面西,始建于道光12年(公元前1833年),时仅有前院,为王儒举全家居住。道光十五年(公元1836年)王儒举辞官返家,看到家乡子弟读无居所、学无人教便心生义念,将此院扩建,增中院、后院,辟创“云轩书屋”。


    书屋由外及里,前低后高,需依台阶拾级而上,意在步步登高。全院东西长60.3米,南北宽11.5米,总面积693.45平方米。院分三进,第一进为前院,临街而建,右侧门楼,朱红街门。由街进门,台阶有三,由院入正厅,台阶仍为三,意即“学如登山,不进则退”。门楼正上方悬众乡邻于同治五年敬赠“德芘桑梓”匾额。前院正厅三间,四梁七檩,红漆门、红漆格扇,古色古香,乃儒举老先生教化塾童之所在,盛时竟达30余人。前有廊檐、红柱有二。檐廊正上方悬儒举老先生题“云轩书屋”匾,现为王梦奎题“兄弟书屋”匾。廊柱有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对联。上联为“丰收须从勤劳得”,下联为“眼界常自读书开”。院有南厢房三间,为王儒举老先生习读批卷之所。院中有他亲手栽植的槐树二棵,三月间花开满树,半街飘香。可惜“文革”时被毁。现栽植为女贞树,业已枝繁叶茂。


    从前院正厅中门可通中院,有旁门连通道。中院有正房三间,北厢房三间,均为两层木楼。黑漆门、木格窗,楼檩、楼板、楼梯均为红色,块块楼板均有凹凸槽,合缝严密,工艺高超,突显古代工匠技术之精妙。院中有儒举老先生栽植的两棵榆树,历经百多年仍根旺枝粗,郁郁葱葱。至1967年文革时茎径已为双人合抱,每年春天籽实饱满,众乡邻纷纷采食,以度春荒。惜被列入“四旧”,毁于文革动乱之中。


    中院为其内宅,是儒举老先生全家居卧生活之所,两棵老榆足证当年王氏族人人丁之兴旺,家业之繁盛。

后院虽为厨灶、仓库等所在,但亦有正房(名为群房)、厢房,以使和前院、中院浑然一体。

    通道南靠全院,从临街直通后院,大青方砖铺漫,以作运送物品之用。

责任编辑:温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