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教育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的通知
温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wenxian.gov.cn 发布日期:2021-09-15 08:59 责任编辑:温县教育局
分享到:

各中心学校,县直各学校,各民办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以下简称“五项管理”)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五项管理”工作落地见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要求,把“五项管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有效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作业管理

各校要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双减”的工作要求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作业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学校作业数量大、质量低、效果差等突出问题。

1.严格控制总量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

2.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各学校要将作业设计工作纳入校本教研体系,倡导情境化命题,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

3.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4.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学校要切实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要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健全作业公示制度,学生作业要通过固定渠道公示作业类型、内容、要求、预估完成时间等,接受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监督。

5.规范布置批改行为。教师对布置的学生作业要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除因疫情防控等原因有特殊要求外,严禁老师通过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布置家庭作业。

(二)加强睡眠管理

各校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切实保障学生睡眠。

1.明确睡眠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2.规范上课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育教学活动,不得随意延长在校学习时间。

3.保障睡眠时间。各校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保障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倡导中小学校将午休时间排进课表,午休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具体形式可以由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实施。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4.减轻课外负担。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不拔苗助长,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同时拥有更好的睡眠。

5.实施睡眠监测。各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学生睡眠监测,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睡眠监测。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形成针对性举措,及时整改。

(三)加强手机管理

各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省、市教育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坚持疏堵结合、对症下药,直面差异、分类管理的原则,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

1.明确管理要求。学校应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学校研究同意,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

2.细化管理措施。各校要制定学校手机管理细则,将手机管理列入校规校纪内容,对违反手机管理规定的学生进行校纪处理。要为学生提供畅通可行的通讯手段,通过安装固定公用电话、开放办公电话等方式,保障学生在必要时间能够与监护人取得联系。

3.规范办学行为。各学校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信息化和“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校园”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电子白板代替传统黑板,在作业安排上不能以电子作业代替纸质作业,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以电子阅读代替纸质阅读。

4.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之能够正确理性对待手机,提高自我管控能力。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四)加强读物管理

各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及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防止有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

1.严格读物管理。建立和完善进校园课外读物管理机制,对于各类进校园课外读物要坚持“凡进必审”“凡荐必审”,凡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或存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中所列举的十二条“负面清单”情形的课外读物,一律不予推荐和选用;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不得接受请托、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违规干预课外读物推荐。

2.推荐优秀读物。各校要广泛开展阅读能力提升活动,强化对中小学生阅读的深入研究与指导,参照《教育部推荐新课标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经典类和前沿类的优秀读物,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加强图书建设。要加强中小学校图书室建设,定期更新图书,提高图书室的使用率。鼓励在教室设置图书角、图书柜、小书箱等,方便学生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五)加强体质管理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及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开齐开足课程。各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2.保证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扎实开展上午“1+1”体育大课间活动,即长跑+课间操;下午体育社团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3.提高教学质量。中小学校要通过“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冰雪运动等项目的训练。

4.完善考核体系。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的考查机制。对因病或其他不可抗因素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进行评价。要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

5.加强体质监测。中小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

6.推广传统项目。中小学校认真梳理太极拳、棋类、毽球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履行主体责任,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五项管理”体制机制,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的监督管理,真真切切地把这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二)细化管理规定

各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细化管理规定,落实工作措施,召开“五项管理”专题会议,进一步细化问题排查、深化全员培训、强化责任落实,及时跟进专项调研,提升“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效。

(三)营造良好氛围

各校要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教育理念,有效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全方位开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策略宣传,努力破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剧场效应”等功利现象,大力营造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

(四)强化督导问责

县教育局对各校“五项管理”工作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以校园巡查、推门听课、查阅资料、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方式实地调研学校,及时反馈督查结果。督促中小学校按照责任督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进行通报、约谈;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温县教育局

2021年9月13日

责任编辑:温县教育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