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塑民族魂!温县李鹏飞用匠心巧手演绎多彩人生
温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wenxian.gov.cn 发布日期:2020-03-23 08:28 责任编辑:温县新闻办
分享到:

提到温县赵堡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位于该镇的太极圣地陈家沟,很少知道赵堡村的仿古建筑行业也很有名,这里人才济济,能工巧匠众多,这其中就包括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祖传泥塑)代表性传承人”的李鹏飞。

日前,记者在赵堡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见到了李鹏飞。这个面貌清瘦、不苟言笑的小伙子,虽然是个“80后”,但事业上已获得不俗成就:他不仅是河南省雕塑学会会员、河南省第十二届青联委员、焦作市第三届青联委员、第十二届“温县十大杰出青年”,还担任着温县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李鹏飞身后的工作台上,一尊精美的泥塑作品即将完工。他介绍,这是用黄河里特有的红胶泥塑造的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塑像,而这种世代相传的李氏泥塑手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九代了。

源远流长说故乡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与泥土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就有女娲用泥造人的传说。”李鹏飞娓娓道来,“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李鹏飞说,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吴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雕塑,终成名家,为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艺术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此门手艺在民间获得了无限生机,直至明清,长盛不衰。
“赵堡,相传因晋国大将赵洁在此筑堡而得名。赵堡镇从事建筑的匠人众多,厚重的太极文化与浓郁的人文气息为李氏泥塑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李鹏飞侃侃而谈,把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倾情浇筑在眼前的这一捧厚重的黄河泥土中。

清朝年间,在温县赵堡村,有一个远近闻名、世代相承的泥塑之家,李良相则是这个泥塑家族的创始人。

“当时,我的祖先李良相是享誉豫北一带的民间画匠,应本县杨沟祖师庙的邀请进入寺庙塑造神像,后经过长期摸索、多方实践又经名师指点,中年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泥塑艺术风格。”李鹏飞怀着无限敬意,述说着祖先当年对泥塑技艺的不懈追求,“晚年的李良相与其子李复舜以泥塑、绘画为生,以毛驴为交通工具,活跃在怀府各县和太行山一带的寺院里。”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赵堡李氏族人纷纷外出谋生,塑像这门技艺近乎荒废。

师承家传走四方

上世纪60年代,李氏家族塑像第八代传承人、李鹏飞的父亲李全福,在先辈的言传身教下,全身心投入到传承泥塑艺术的事业中,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精神,将这门家传的技艺赋予了一定的时代性和生命力。李全福本人也被评为河南省(第六届)工艺美术大师。

“在我们家乡,干泥塑彩绘这一行俗称‘抓像’。打记事起,我就经常在家里看到祖上传下来的手绘底稿,其精准的造型、飘逸的线条和优雅的艺术韵味,常常让我痴迷。”李鹏飞说,“我们家族不仅仅从事泥塑这一行,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宗教壁画、神轴的绘制以及皮影戏道具和纸扎的制作都有涉猎,我叔叔就是纸扎艺术的高手。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泥塑艺术之外的其他技艺,大部分都丢掉了。”

所谓纸扎,就是民间办白事用的花圈纸货。这种为中国人所避讳的祭奠用品,因其技艺传承历史悠久而不乏精美之作,故而常被西方游客当作东方艺术品摆在客厅和书房里展示。

所以,对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民间传统艺术,你一旦用国际视角重新审视时,深藏其中的民族文化之魂就熠熠生辉了。

“我八岁便随父亲学艺,对泥塑艺术启蒙较早。”李鹏飞说,“当年在陈家沟杨露禅学拳处制作塑像时,我就给父亲打下手,去黄河滩里挖泥,和泥,揉合成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然后再阴干、填缝、打磨、着色描绘……”

就这样,李鹏飞一边在村里的学校读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帮父亲塑像,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耳提面命,加上亲手实践、循序渐进,在民间艺术的园地里渐入佳境。

“我们李氏彩绘泥塑分圆雕、浮雕、单尊、群像等,多以宗教、历史、神话故事为题材,经造型、彩绘、装色、上光等60余道工序制成,制作周期从三天至半年不等,工具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来制作,以求达到完美的造型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一般分为塑形工具和压光工具两种,而主要工具如刻刀、木模、毛笔等均为竹、木制品,各种工具不下三四十种。”李鹏飞说起家传技艺,如数家珍,“制作彩塑,每道工序必须细之又细。首要的是泥土的选取,必须是黄河滩的红胶泥,通过木槌捣炼,经过捶打、摔、揉,在泥里加棉絮、纸、蜂蜜,并经搅拌泥浆、沉淀等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后,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的最佳状态。”

泥料备好后,要经历搭建骨架,上泥堆形,压光罩漆,打磨敷彩,沥粉贴金等诸多繁杂的工艺后,一尊彩绘泥塑作品才能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就这样,李鹏飞跟随父亲行走四方,先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陟嘉应观、武陟万花庄青龙宫、温县慈胜寺、博爱月山寺、巩义竹林镇长寿山旅游景点等地,塑造了一大批反映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的作品。2009年,他还为陈家沟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塑造了《陈公兆镇疯牛》小型场景彩塑作品。

“我最感谢和佩服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李全福,他教我如何将这门家传手艺发扬光大。从设计图纸、钉骨架、上粗泥、上细泥,到打磨、彩绘……在他孜孜不倦的教诲下,一块块泥巴好像有了灵性,在我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李鹏飞对父亲感恩有加,“除了传承泥塑技艺,李氏家族传承给后代更多的文化精神是如何做人、做事,敬畏天地。父亲经常对我说,搞艺术创作与做人是相通的,认真做一个无愧天地良心的好人,然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民间艺术可兴邦

在温县第二初级实验中学附近,李鹏飞拥有一处李氏祖传彩绘泥塑非遗展示馆和他的艺术创作工作室。平时他还在这里办美术培训班,招收一部分学生学习泥塑艺术。

一踏进非遗展示馆,记者就被活灵活现、形态各异的彩绘泥塑作品震惊了:这些东西的艺术水准,可不是一般的民间艺人所能达到的!

其中一尊彩绘泥塑的财神,抱着一个大元宝,形神兼备,笑容可掬,根本没有神仙高高在上的架势,倒像是你身边的老朋友,甚至带几分你自己的模样。

李鹏飞说:“有人出价3万元,我没有出售。有些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代表着我艺术人生的某个高度,只可作为镇馆之宝。”

一个仅靠家传技艺谋生的民间艺人,是如何实现他的艺术探索的?

面对记者的疑问,李鹏飞说:“边学边干,重在实践。比如传统的沥粉贴金工艺,不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你根本就体会不出那种艺术感觉。有些东西可以口传,有些东西只能靠悟。”

李鹏飞说,泥塑艺人的形象思维必须是三维的,训练这种能力越早越好,起步晚了就很麻烦,而且后期培训无法完全弥补。这些年,李鹏飞不断参加各种美术院校的专业培训,先后到河南大学、中央美院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培训。2016年11月,他参加了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办的非遗泥塑研修班。

干中学,学中干,李鹏飞的艺术创作水平进步较快。早在2012年,他就受托为市领导参加十八大电视访谈节目制作陈王廷桌摆雕塑,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同年12月,在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展中,其作品荣获二等奖。2017年6月,在河南省首届传统技艺大赛暨作品展中,其彩塑作品《武将》首次展出,并被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收藏。

“作为泥塑艺人,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在享受寂寞。一个菩萨塑像想要成型,少则半月,多则半年。而最后塑形,每一下都不能着急。只有耗得起时光,降得住浮华之气,才能成就值得留恋的传世之作。”李鹏飞目光坚定地说。

谈到李氏彩绘泥塑艺术的发展前景,李鹏飞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李氏彩绘泥塑艺术发源于黄河厚土的千年古县温县,用万年黄河里的红胶泥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传承古老的黄河文化,寄托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祖传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要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造福乡里乡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温县新闻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