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温县番田镇段村村民在拆除村边河道老水闸时,挖出70多通古碑。这些石碑多为明清时期镌刻,最早的古碑可追溯至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5月27日至今,这则消息先后在本报新媒体、省媒及央视媒体报道下,持续发酵,引起许多省级、市级文物专家及古碑研究者的特别关注。通过对碑文的最新解读,专家们看到,70多通古碑直接印证或映射出一段段家族史。
段村,是位于温县西南的一个普通村庄。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从该村西北进入,绕该村东南而过。此次古碑发现处,便是古济水河道,也称为潴龙河。近在咫尺处,另有一高地,是仰韶文化遗址凤凰台。由凤凰台步行约20分钟,是司马懿家族祖茔,至今尚存3处高耸的封土。
段村厚重的历史文化,一直被村民们津津乐道。此次许多通古碑的发现,更令他们兴奋不已。
最早的古碑立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记载的是明洪武年间名臣张斌的经历。该墓志说:“张斌,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岁贡,历任咸阳县令、直隶广平府知府、山西按察副使……”该墓志由当时的怀庆府温县儒学训导江廉撰文,怀庆府济源县儒学训导尼宗训撰碑额。这段记录与明万历《温县志》相符。
秦姓,是段村大姓。
段村有处秦家老宅,历经300多年风霜而自岿然。2013年,段村秦氏后人秦鸿凯,在老宅发现了有着300年历史的“文元裕”商号匾额,和有着200年历史的“伟略运筹”贺匾。这一关于怀商历史的印记,引来多家媒体报道。记者们在采访时,秦鸿凯曾拿出家中祖传的3米官伞伞杆,向记者们展示。
关于怀商秦家与这3米官伞伞杆的故事,此前只是村民们口口相传。而此次通过古碑文字中得到了佐证。
此次出土段村秦氏碑有15通,其中有一通是关于段村怀商“文元裕”创办人、清嘉庆古宅秦家大院立木建造人、太学生登仕郎秦绍文的,碑文还涉及秦绍文长子秦永祥,孙子秦正国,曾孙秦会一、秦领一、秦惟一、秦直一等。
这通古碑刻有“皇清例赠登仕郎秦公讳绍文字宪章之碑”字样,其碑头镌有小篆“皇恩”二字,两边分别细刻麒麟凤凰纹,右侧题刻“道光七年立”字样,这说明该碑立于1827年,距今已有194年。
秦鸿凯说:“秦绍文可是村里传了多少辈的大名人,是村里清朝秦家大院立木建宅的第一人。”
仔细查看另一通古碑碑文,秦鸿凯更加兴奋。该碑是功德碑,讲述的是段村秦鸿凯的天祖秦正塘组织村民挑河,疏通济水水道。当时的知县韩叔垿到场慰问,并撰文刻碑表彰秦正塘善举,还“送名伞一把”。
“终于知道那把祖传大伞的来历了。”秦鸿凯说。
据相关资料记载,秦正塘在祖父秦绍文和伯父秦永祥的教授下,严守“书田立业 耕读传家”的家训,文武双修,道光十四年(1834年),秦正塘考中武举,被授以候补漕运卫千总(从六品)一职。秦永祥好友、翰林院庶吉士、赐进士出身,时任吏部掌印郎中、提督贵州学政、山东沂州府知府的洛阳才子张輶为秦正塘题赠“伟略运筹”贺匾,专程从山东快马送来段村。
赵姓,也是段村大姓。
在出土的古碑中,有通关于清朝时段村籍学者赵光斗的墓表碑,上称,表为赵光斗儿子赵学植所立。赵学植亦是当时文化乡贤,曾参与《温县志》民国版的采访编修。赵家世代英才,赵学植后人迁往江沪一带,但不忘乡籍。其曾孙名赵居温,1934年生,现居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
据村民们说:“段村赵姓在温县的后人,几代为医,惠及乡里。这些都与《温县志》记载相符。”
此外,古碑中还有6通是关于济水文化的,多为记录村民们挑河、修桥的功德碑。
关于这批出土古碑的研究仍在继续。目前,段村村民已筹集2万余元款项,计划在村内建设碑林,妥善保护古碑,也为今后该村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