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青麦正嫩,刚好到制作鲜碾馔的时候。”5月7日,在位于祥云镇古贤村的碾馔标准化生产车间,该村群众张二军正在操控行星炒锅:“以前人工翻炒,费时费力不说,还总担心炒得不均匀。去年俺村建了生产车间,碾馔的制作环境更卫生、操作更方便、品种更齐全、产量也更高了。”
立夏已至,渐觉风光燠;小满未满,徐看树色稠。
车间内,崭新的电动磨盘、油炸机、膨化机、封盒机、清洗机等一应俱全,地面、墙面纤尘不染,设备干净得如镜子一般,映出了人影。10多个身着工作服的群众有条不紊地操控着机器,将从电磨盘上流泻而下的“绿色瀑布”装入盒内、封口、储存入冷库。
车间外,周遭的麦田欲黄还青,略显绒长的麦穗随风摆动,淡淡的麦香让人心生欢喜。正在加紧施工的农产品展厅已经初显其大气、简洁的风格。沿着田边的空地上,村民张宗庆正领着家人垒传统的灶台:“虽然电锅和土锅翻炒制作的碾馔没啥区别,可碾馔节期间游人也想在标准化车间旁对比手工制作的热腾劲儿。”
碾馔制作需将青颗粒麦脱粒、水洗、翻炒、晾干、去杂、剥皮、拌油、推碾等。古贤人加工碾馔的工艺可追溯到清代,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上乘的品质而闻名。近年来,古贤村依托位于国家农业产业园核心基地的区域优势,将“绿”碾馔逐步做成了“红”产业。每年“小满”前后都会举办碾馔文化节。
“再过几天就是碾馔节了。每年碾馔节时我们村大街两侧都摆满了石磨,磨盘上的青麦仁随着石磨的转动被搓成青葱的碾馔。游客们好奇地围着石磨,品尝着新鲜的碾馔。”该村干部秦广改说,“看到游客们都很想体验麦子变成碾馔的过程,村里就把旧院落改建成了颇具古风的碾馔加工体验区域。”
作为“孔门十贤”之一的卜子夏出生地,古贤村别有一番乡愁景。体验区域茅屋、木廊、石碾,有种被古朴时光浸润过的醇厚;路旁的稻人、鲜花、蔓藤,是失散已久的乡村味道。
做碾馔的麦子不能完全成熟,因此碾馔属于季节性食品。加之村里大都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碾馔,每年销售碾馔时间最长也就是20来天。为延长销售时间,增加产品产量、强化品牌保护、拓宽增收渠道,该村建设了车间、冷库,申请了古贤碾馔商标,成立了公司与电商合作。
“之前碾馔节期间村里日产碾馔500斤,现在有了加工车间,日产碾馔5000斤。”该村党支部书记党志伟说,“之前也只能在这个时间段生产碾馔,现在一年四季我们都能生产碾馔,而且还新增了麦酥、铁棍山药酥等特色食品,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以上,仅加工车间可带动十余户群众年增收5万元。如今,我们古贤碾馔正在申请评审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相信申请成功后村里又会迎来一个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