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特产到“地理标志”
温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wenxian.gov.cn 发布日期:2019-01-15 08:15 责任编辑:温县新闻办
分享到:

    温县地处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土质独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作为“四大怀药”原产地之一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特别是温县铁棍山药,以其色白、粉足、质腻、体结、质重、韧性强、药性足等良好品质,逐步成为温县怀药文化代表元素和农业靓丽名片,享誉全国。
    近年来,温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温县铁棍山药品牌打造,注册“温县铁棍山药”商标,创建国家级“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获评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驰名商标等,促进了“四大怀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2018年6月5日,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2018年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温县铁棍山药顺利通过评审,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至此,温县铁棍山药已集齐工商、质检和农业三大“国家级地标”。
    从土特产到“地理标志”,温县铁棍山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完美呈现了温县改革开放40年来特色农业产业蝶变的最美芳华!
    据《温县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以后,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产量低、轮作时间长的温县铁棍山药种植逐渐走向衰落,品种濒临灭绝。从1995年起,温县大力发展怀药种植,农科部门对铁棍山药提纯复壮,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重新予以审定,使温县铁棍山药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3年,温县铁棍山药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从此正式成为国家保护的原产地产品。2007年,温县被授予“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称号。2008年6月,“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起,面对市场需求的增加,温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铁棍山药的产品质量,积极进行新品种试验,加强田间指导和技术培训,加大监测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确保铁棍山药无公害生产。为解决土地置换难题,温县建立土地流转中心11个,不断提高铁棍山药生产的集中化、组织化程度。
    为了加强温县铁棍山药的品牌保护工作,2011年,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温县铁棍山药”原产地证明商标,2012年5月商标注册成功,并对全县符合使用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授权使用。该商标的成功注册,有效保护了产品的品质、独特性和地域性,从根本上保护了铁棍山药特色品牌,也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有了辨别真伪的手段。2012年,温县聘请专业公司设计了二维码防伪标识、外包装箱样式、Logo等,制订了《温县铁棍山药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细则》和《温县铁棍山药包装箱使用管理办法》,对铁棍山药种植情况进行GPS定位,实行一箱一标,严格防伪标识和证明商标的管理,极大地增强了铁棍山药的防伪能力。
    同时,温县以铁棍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基础,根据最新的绿色种植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温县铁棍山药地方标准,完善温县铁棍山药生产技术规程、特征及品质、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质量检测标准、土壤环境条件、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等地方指导性意见。
    随着品牌美誉度的日益提升,温县铁棍山药产业的发展路径也在不断拓宽。温县将温县铁棍山药作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大力打造“统产、统购、统销”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打造铁棍山药“统产、统购、统销”平台,整合全县种、产、销资源,实现全县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怀药产业发展新格局。
    目前,温县依托铁棍山药品牌,吸引了中国供销集团、同仁堂、皖西制药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保和堂、怀山堂等一批地方品牌发展迅猛。同时,建立怀药农民专业合作社676家,加工销售企业148家,其中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拥有2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2个产品通过绿色认证,3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开发药品、休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6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温县铁棍山药产业逐步迈上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温县新闻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