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霜甜,山药丰收。经过七个多月独特气候的孕育,温县铁棍山药眼下进入了丰收期。
“出铁棍山药可是技术活,需要挖一米多深,钩机先开沟,人工再挖掘。”10月12日,在张羌街道朱沟村北的一个铁棍山药采挖现场,一辆大型钩机正在地里分头开槽挖沟,20多名农事“钟点工”在田间忙碌。他们分工明确,有的锹撬手刨,有的忙着搬运,有的剥土分装,忙得不亦乐乎。钩机机主曹建新说:“不管是机械还是人力,一天下来,每个人怎么也能挣二三百元。”
作为铁棍山药主产区,温县已有3000多年种植历史,这里的铁棍山药自古就是皇室贡品、国药瑰宝,是怀山药中的极品。温县铁棍山药先后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大国家级地标认证,已经成为焦作怀药文化的代表元素和河南农业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是全国山药行业的领军品牌。近年来,温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铁棍山药为首的“四大怀药”特色产业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闲散、剩余劳动力便抓住这一商机,巧打生产经营时间差,做起了农事“钟点工”。
“每到铁棍山药收获季,温县各个村庄几乎没有闲人,十里八村的群众会自发组成团队,到山药地里干活。壮年劳力在田间收获山药,每人每天能挣200多元;剥土、分类、晾晒、装箱等轻松活儿则由老年人和妇女承担。”岳村街道赵郭作村铁棍山药种植户赵彦龙说。
受雇于山药种植户的农事“钟点工”,劳动报酬一天一结算。附近村民朱慧芳一边剥掉铁棍山药上的泥土,一边说:“剥土分捆活儿轻巧,一天能挣百十块钱。中午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孩子们吃饭!”农事“钟点工”的出现,不但解决了种植户劳动力不足的实际困难,还让部分劳动力利用碎片时间实现了就业。
据了解,今年温县铁棍山药种植面积2300公顷,收成好、行情好,这些农事“钟点工”更是成了“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温县铁棍山药特色种植至少催生出上万名农事“钟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