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升温“非遗热”,图片展为四大怀药非遗文化站台!
温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wenxian.gov.cn 发布日期:2021-11-23 07:55 责任编辑:温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正是怀药收获季,申遗传承正当时。11月22日,在温县文化广场,四大怀药非遗图片展正在紧张布置中。11月23日,四大怀药非遗图片展将开展。此次图片展以历史传承为脉络,通过100多幅不同时期的珍贵影像,展示了古温沃土上的非遗文化——四大怀药的前世今生,从而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并宣传怀药文化,激发大家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热情。

此次摄影展由温县农业农村局举办,收集了数百幅清末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怀庆府地区种植、收获、加工炮制四大怀药的各类影像资料。此次摄影展仅展出了部分珍贵资料。

温县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四大怀药”原产地。因温县明清时期属怀庆府管辖,药商为区别其他地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因此在名称前冠以“怀”字,形成了现在所称的“四大怀药”。2008年6月,“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县种植四大怀药已近3000年历史。因地处黄、沁河冲积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加工历史,使四大怀药形成了独有的外观和质地。千百年来,四大怀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滋补作用蜚声海内外,历代中药典籍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神农本草经》也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中,怀地黄一药共见14处。

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怀药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历代王朝。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备受各国医药学家的赞誉。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药材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宝之药”,四大怀药俱列其中。在国家公布的道地药材名录中,四大怀药名列河南道地药材之首。

自周朝以来,四大怀药品质不断提高,炮制工艺日益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越来越大。至清朝中期,温县及周边县市中药材行栈已发展到100多家,在全国开有分店的巨商有数十家,“怀庆药都”成为我国四大药都之一。清康熙年间,怀庆药商形成庞大的“怀帮”队伍,纵横全国,富可敌国,成为国内“十三药帮”的领袖。

明清时期到解放前,温县四大怀药始终是地方的支柱产业。怀药生产和收入在农民当中占整个经济收入的40%到50%,种一亩怀药的经济收入能抵上7-10亩粮食作物的收入。民国年间,温县有大小不同类型的货行40多家,先后经营近百余年,产品远销省内外及各个港口,甚至销往国外。

1923年(民国12年),温县以张之杰为首的山药经营者曾组织当时的沁阳、孟县、武陟、济源等地在温县成立“怀药公司”,专门经营怀府几县的怀药。

解放后(1949年——1982年),温县平均每年种植怀药12000亩,平均每年收获的怀药达200万斤,平均每年出口怀山药22.1586万斤,怀地黄30.3267万斤,收入金额71.9469万元。1935年以前,大部分产地以温县为集散地,香港为集散市场,四大怀药产品远销南洋群岛、新加坡、英国、日本、美国旧金山等地。

为做强四大怀药产业,近年来,温县立足于原产地优势,通过开展品牌宣传,实施怀药地理保护标志、怀药优势集群等重要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加大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与监管,已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经营格局,每年四大怀药种植面积在温县有八万余亩。铁棍山药已成为焦作怀药文化的代表元素和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在全国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温县四大怀药中的铁棍山药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农展会金奖”“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诸多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同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温县一拳一药,享誉世界,2020年,太极拳入列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作为怀药之乡,温县将再接再厉,持续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四大怀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肩负时代责任,牢牢把握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把老祖宗留下的非遗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健康中国、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温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