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红薯粉条生产上市的最佳时节,温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黄庄镇南韩村,随处可见一竿竿、一排排晶莹剔透的粉条,村民们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抖摆、撕理着粉条,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乡村致富风景线。
“我们每天能生产1700斤红薯粉条,全年生产十万斤左右,北京、上海等地的老顾客都提前打电话咨询和预约,销量年年增加。”王占纯红薯粉条加工厂负责人冯小培对记者说。
“粉条加工需要清洗、磨粉、蒸粉、刨丝、晾晒等多个工序,我们鼓励留守老年人、赋闲在家的年轻人都参与进来,拓宽群众致富道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涛介绍。据了解,该村粉条加工可吸纳附近六十名村民务工,农户们有了额外收入,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
“三、二、一,起锅喽!”浓郁的香气在张羌街道徐沟村的石磨馒头厂内弥漫。“我隔两天就来这里买馒头,这馒头用的是我们村面粉厂产的石磨面粉,绿色健康,馒头是纯手工制作,味道醇厚,我们全家都喜欢吃。”刚出炉的馒头热气腾腾,吸引众多村民争相购买。
采访中,温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还了解到,徐沟村建成了全县唯一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导的石磨面粉厂,推动小麦加工向精深优转变,现已实现日产3000公斤、月产9万公斤、年产99万公斤面粉。该村还建有石磨面粉馒头厂,配备成型间、蒸制间等,采用传统的老面引子发面,经过擀压、搓条、醒发、蒸制等工序,平均每天生产馒头1000个,月收益1万余元。
而在武德镇徐堡南街村双孢菇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宽敞整齐的菌床上,一个个伞盖银白、肉质肥厚的双孢菇破土而出。“目前有28个种植大棚,日均产量能达到4000多斤,产品主要销往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份,今年的经济效益很不错。”温县恒晨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闫恒达介绍说。
双孢菇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徐堡南街村将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为农民增收致富打牢坚实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温县一个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土特产”走向全国,四大怀药讲述着怀药之乡的守正创新,石磨面粉保留着温麦良种的原汁原味,小粉条变成强村富民的“金丝线”,小蘑菇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伞”……这些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培育出扎根乡村的产业链,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下一步,温县将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