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称,该厅开展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
经各地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等程序,提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186项(涉及304个单位或地区)。郑州烩面、八段锦等入选河南非遗推荐名单。其中,温县背桩入选传统舞蹈项目,司马懿传说入选民间文学项目。
温县赵堡镇赵堡村“背桩行水”起源于明末清初,大兴于康乾盛世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国年间,因日本军国的入侵,战火硝烟,民不聊生,背桩行水曾一度消失达50余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桩行水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背桩”是将童男、童女固定在桩架上,由成年人扛桩架进行表演。“行水”则是表演者用头顶装满鲜花、彩带的八角亭式的水架进行表演。表演者多走“一条鞭”“二龙出水”“八字花”等队形,形式别具一格,场面热闹。
表演中,演员们踏着鼓点,背着桩上可爱的孩童,彩绸飘扬,翩翩起舞,庆祝国泰民安,祈求风调雨顺。
司马懿,字仲达,他是温县招贤安乐寨人,也就是从前的河内郡温县孝敬里。现在的司马懿故里在招贤乡南侧约500米的一个村庄,路边就能看到一块温县人民政府树立的“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懿故里”的石碑。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谋士,他帮助曹丕篡汉,更是辅佐曹魏的大功臣。
在司马懿的故乡,有一座司马懿的石碑像。石碑上记载了司马懿生平的事,碑上刻的时间是大明天启五年,善士王国出资修建。在这个雕像下刻有《司马懿传赞》,写着司马懿是河南温县安乐寨村人,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历史上说司马懿有奇才,聪明多大略,有忧天下之心,关于他的传说也数不胜数。
司马懿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诸葛亮错用马谡,让司马懿攻打下了街亭,司马懿乘胜追击,就率领追兵来到诸葛亮驻扎的西城,但只觉奇怪,因为城中只有几个老兵在打扫街道,诸葛亮不慌不忙的端坐城头,焚香操琴。司马昭这时并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摆了摆手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范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应该速退。”最后回到大军中听说了这时诸葛亮的诡计,就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其实,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更加谨慎的人其实就是司马懿本人啊。